眼的线,曾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蜀锦的坚韧,从来不止于丝线。”
六、新丝路上的绽放:一锦连接天下春
在米兰设计周上,蜀江锦院的“熊猫戏竹”蜀锦引起轰动。这幅锦缎用了“通经断纬”技法,熊猫的绒毛用白色丝线层层叠加,竹叶则用渐变的绿色丝线,远看像一幅水墨画。意大利设计师乔治·阿玛尼在展柜前驻足半小时,说:“这是东方的奢侈品,有机器无法复制的灵魂。”
蜀锦与时装的结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法国时装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用蜀锦面料设计了一系列礼服,把“回纹”纹样与西方的立体剪裁结合,模特穿着走在巴黎时装周的T台上,东方的柔美与西方的张扬完美融合。“蜀锦的丝线有记忆,能记住不同文化的温度。”高缇耶说。
在埃及开罗的“丝绸之路文化展”上,蜀锦与古埃及的亚麻布同台展出。成都的织工现场演示“通经断纬”技法,当埃及观众看到一根纬线在不同位置变换颜色时,纷纷惊呼“魔法”。有位埃及纺织专家说:“两千年前,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埃及;今天,蜀锦的技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东方的智慧。”
蜀锦的“数字化出海”也成果显着。蜀江锦院开发的“蜀锦纹样APP”,让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能在线下载传统纹样,进行二次创作。有个巴西设计师,用“芙蓉纹”设计了足球衣,在世界杯期间大受欢迎;韩国的化妆品品牌,则用“云气纹”做包装,销量提升了30%。“蜀锦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成了能共享的文化资源。”锦院负责人说。
更动人的是文化的共鸣。在日本京都,蜀锦与和服的对话温暖了很多人。成都蜀江锦院的织工们,曾为京都的老字号和服店定制过一批蜀锦面料。他们将蜀锦的“万字纹”与和服的“青海波”纹样交织,用锦江的水绿与京都的樱粉做配色,织出的锦缎既有“经三纬二”的蜀地筋骨,又带着东瀛纹样的婉转。当京都的老匠人用这批锦缎制成和服,穿在模特身上走秀时,台下的观众突然鼓起掌——那纹样里,有人看到了杜甫草堂的竹影,有人想起了岚山的樱花,两种文化在丝线的交织里,找到了跨越山海的默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和服店的主人是位80岁的老太太,她捧着蜀锦面料落泪:“这经纬的密度,像极了我祖母年轻时织的‘越后缩’(日本传统织物),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细腻。”她特意带着徒弟来成都,在蜀江锦院的花楼织机前站了一整天,看织工们脚踩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