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绣的魂,是蜀地的山水风骨。它不像苏绣的清雅如评弹,粤绣的浓艳如粤剧,湘绣的厚重如楚歌,蜀绣的美,带着锦江的湿润,青城的空灵,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
蜀绣的载体,是最地道的蜀地丝绸。川西平原的三眠蚕,吐出的丝比普通蚕丝长三成,韧性更是惊人,剖成十六缕后,细得能穿过针眼十次。绣娘们最爱用“软缎”作底,这种绸缎在锦江的水里漂洗过七七四十九天,光滑如镜却不滑针,丝线绣上去能牢牢锁住,洗多少次都不掉色。也有用“丝绡”的,这种半透明的织物,绣上芙蓉花,恍若花影映在水面,连花蕊里的露珠都像能滴下来——蜀绣的“清”,首先清在材质。
苏绣多用苏州的“吴绫”,虽细腻却偏薄,绣厚重的图案容易变形;粤绣常用“广缎”,虽挺括却偏硬,绣灵动的花鸟难免僵硬;湘绣偏爱“贡缎”,虽光滑却吸色差,难以表现渐变效果。唯有蜀绣的蜀地丝绸,像为针法量身定做的舞台,让130种技艺都能尽情施展。
蜀绣的色彩,是草木染出的四季。春天采桑叶绿汁染出嫩芽色,夏天用茜草红染出晚霞色,秋天收栀子果染出稻穗色,冬天将蓝草的根茎深埋发酵,浸出像岷江深潭一样的靛蓝。最妙的是“渐变染”,一根丝线,从根到尖能分出五种颜色,绣花瓣时,从花心的浅粉到花瓣边缘的深红,不用换线就能自然过渡。老染坊的缸里,永远泡着新采的花草,染匠说:“蜀绣的颜色,是老天爷给的,我们只是借花献佛。”
苏绣的色彩偏淡雅,多用水墨般的灰调;粤绣则偏爱浓艳,红要像荔枝的皮,绿要似芭蕉的叶;湘绣的颜色厚重,黑要如炭,金要似铜。蜀绣却能在浓淡之间找到平衡:绣熊猫时,用墨灰、银灰、米白三种色,既显熊猫的憨态,又不抢背景的风头;绣芙蓉时,用粉红、朱红、胭脂红渐变,既见花的艳丽,又不失叶的青翠。这种“浓而不艳,淡而不寡”的色调,恰如蜀地的四季,分明却不张扬。
蜀绣的题材,满是蜀地的烟火气。最爱绣的是芙蓉,成都的市花,花瓣用平针铺底,边缘用滚针勾出绒毛,花蕊用打籽绣缀满金黄的“籽儿”,像刚被雨水打湿;其次是熊猫,用灰、白、黑三色丝线混绣,耳朵和眼圈用“压针”压实,肚皮用“虚针”留白,连熊猫啃竹子时嘴角的绒毛都根根分明;还有锦江的鲤鱼,鳞片用“虚实针”绣,远看闪亮,近看却有细微的空隙,像阳光透过水波洒在鱼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绣偏爱江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