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我们的脚下是中国的土地,身后是党中央!"
渡过湘江后,部队减员严重,12团原来的两千多人只剩下几百人。在翻越老山界时,天寒地冻,不少战士没有棉衣,张爱萍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了伤员,自己穿着单衣行军。夜晚宿营时,他裹着茅草睡在雪地里,却在睡前召集干部开会,研究第二天的行军路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期间,张爱萍率部在遵义城外警戒。他站在娄山关的隘口,望着远处的灯火,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会议结束后,他听到"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的消息,激动得连夜写了一首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歌曲,在红军中广为传唱。
四渡赤水期间,张爱萍带领部队时而佯攻,时而穿插,把敌人耍得晕头转向。在二渡赤水后的娄山关战斗中,他亲自带领突击队冲锋,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衣袖,他却咬着牙喊:"拿下娄山关,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战斗胜利后,他躺在担架上,听着战士们清点战利品的欢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过金沙江时,他率部担任后卫,在石板河一带阻击追兵。敌人的一个旅黑压压地扑上来,他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打阻击战,从拂晓打到黄昏,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当最后一名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他才带着掩护部队撤离,回头望去,江面上的浮桥已经被炸毁,敌人只能在对岸跺脚怒骂。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张爱萍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向上爬。有个小战士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他赶紧把他背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嘴里还哼着《少共国际师师歌》。爬到山顶时,他指着远处的云海对战士们说:"看,翻过这座山,我们就离胜利更近一步了!"
到达陕北后,张爱萍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为了尽快掌握骑兵战术,他拜老骑兵为师,每天天不亮就去练骑马、劈刀,摔得浑身是伤也不叫苦。有次练习马上射击,他从马背上摔下来,额头磕出了血,爬起来又翻身上马,直到打中靶心才罢休。在他的带领下,骑兵团很快成了一支劲旅,在长城内外屡建奇功,被当地百姓称为"飞骑神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抗日烽火照江淮(1937-1945)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张爱萍受毛泽东委派,化名"张舟"赴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