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最圆的土豆,用红布包着放在神龛上,“祈求祖先保佑,土豆长得比拳头还大。”去年他们的土豆丰收,最大的一个有三斤重,村里人把它当成“神薯”,摆在祠堂里供了三天,“这是祖先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2. 融在一起的烟火
古侯与曲涅的差别,藏在细节里。古侯家支办丧事要吹长号,号声呜呜咽咽,能传到几里外;曲涅家支则弹月琴,琴声里带着温柔。但更多时候,他们早就是一家人。布拖县的火把节上,古侯的姑娘和曲涅的小伙手拉手跳舞,裙摆扬起的尘土混在一起,火把的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岩壁上,像远古的祖先在欢笑。
“古侯和曲涅,就像左手和右手。”雷波的老人说,他年轻时去冕宁走亲戚,对方杀了最肥的羊,酒喝到兴头,亲戚突然唱起《过江谣》,他跟着唱,唱到“江水凉透脚底板”时,两人都红了眼眶。现在,他们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说同样的彝语,没人再刻意分清谁是古侯、谁是曲涅——就像金沙江的水,早把两支部落的故事,融成了一条河。去年布拖县修公路,古侯和曲涅的人一起搬石头,一起吃大锅饭,工地上的号子声里,分不清是古侯的调还是曲涅的腔,只觉得像山风一样有力。
四、扯勒部:川南山水里的锦绣
叙永县的老街铺着青石板,雨一淋就泛出光。街角的“张记绣坊”里,扯勒部的阿婆正用五彩丝线绣鞋垫,针脚细密得像鱼鳞,图案里既有彝族的太阳纹,又有汉族的喜鹊登梅。“这是‘扯勒绣’,要把山的青、水的绿、花的红,都绣进去。”阿婆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却捏着绣花针灵活穿梭,丝线在布面上开出一朵朵花。
1. 彝汉揉出的温柔
扯勒部是四川彝族的“南方支系”,从贵州毕节迁徙到川南的叙永、古蔺,在这片山水里扎下根。他们的服饰像川南的春天,女人的头巾镶着红边,裙子上拼着七彩土布,走起路来像蝴蝶展翅;男人穿对襟蓝布衫,腰间红腰带绣着“福禄”二字,是彝汉文化揉出的温柔。
古蔺县的扯勒部村寨,村口有棵黄葛树需三人合抱,树干上挂着红布条。老人说,这是祖先迁徙时种下的“风水树”,树有多粗,扯勒部的根就有多深。每年“祭树节”,全寨人围着黄葛树唱歌,孩子们往树上挂红布,祈求风调雨顺。去年我赶上这个节日,看见穿新衣的姑娘们跳“踩堂舞”,脚步踩着鼓点,银饰叮当响,歌词里混着彝语和川南方言:“黄葛树,快快长,保佑我们多打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