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壤的冲刷;甚至还有几头牦牛在坡上悠闲地吃草——这是当地“人草畜三配套”模式的一部分。村民说:“沙棘固土,苜蓿肥田,牦牛吃草,粪便还能肥地,这样山坡就不会轻易‘生病’了。”
在茂县的古滑坡区,地质队员们则采用了“格构锚固+三维植被网”的技术:先用钢筋混凝土格构将滑坡体“框住”,再在表面铺设像网一样的植被毯,撒上草籽和灌木种子。几年后,植被毯会逐渐降解,而长出的植物会接过“固坡”的任务。这种“工程措施+生态修复”的结合,让曾经裸露的山坡重新披上绿装,稳定性比单纯的混凝土挡墙提升了60%。
这些修复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在日复一日的生长中,让山与人类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就像老农照料庄稼那样,人们用耐心和尊重,慢慢抚平大地的伤痕。
(五)游客的“安全守则”:把敬畏藏进行囊
对于每一位来到川西的游客,这份“与山共处的智慧”同样重要。毕竟,我们是这片土地的过客,更需要懂得“客随主便”——尊重山的规律,遵守安全的守则,才能让清凉之旅不留遗憾。
如果你计划在夏日前往川西,不妨在背包里放进这些“安全意识”:出发前,花十分钟查一下目的地的地质灾害预警,就像查天气预报一样自然;行车时,看到“前方滑坡路段,雨天禁行”的牌子,不要心存侥幸,果断绕行;入住时,问问老板“最近的避险点在哪里”,就像问“WiFi密码是多少”一样平常;徒步时,远离沟谷底部和陡峭的崖壁,把脚步留在安全的步道上。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和倾听。当你在溪边戏水时,留意水流是否突然变急、变浑;当你在山林里野餐时,注意头顶是否有松动的石块;当你听到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不要好奇围观,而是立刻向高处转移。这些小小的举动,体现的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更是对这片土地的尊重。
曾有位摄影师在丹巴拍摄时,遇到过一次小规模的落石。他说:“当时我正在拍碉楼,突然听到‘哗啦啦’的声音,抬头就看见几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旁边的老乡拉着我就往旁边的空地跑,还笑着说‘山在跟你打招呼呢,让你别靠太近’。”这种带着幽默的警惕,或许正是游客应有的心态——既享受风景,也敬畏风险。
川西的山,依然会在每个夏日迎来奔赴清凉的人们。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灾害,不是让我们远离的理由,而是让我们更懂得如何靠近的提醒。当你站在青城山前,看着云雾穿过竹林;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