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空无一人。这种“科技预警+人工排查”的模式,让灾害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更令人安心的是,这些科技手段正变得越来越“亲民”。在茂县的村庄里,孩子们会指着山顶的监测桩问:“那是山的体温计吗?”而村民们的手机里,都存着“四川地灾预警”的小程序,点开就能看到自家房屋周边的风险等级。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术语,而是像雨伞一样,成为人们应对山区天气的日常工具。
(三)社区里的“明白人”:守护家园的民间力量
在川西的每个村庄,都有几位特殊的“干部”——他们不是公务员,而是被称为“地质灾害明白人”的村民。这些人可能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也可能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共同点是:他们熟悉村里的每一道沟谷、每一处陡坡,能看懂简易的监测数据,会用土办法预警,更能在紧急时刻带着乡亲们逃生。
丹巴县沈足沟的三郎就是这样一位“明白人”。他的手机里存着全村491人的联系方式,笔记本上记着每条沟谷的历史灾害情况。2025年7月2日晚,当他收到预警短信时,正冒着雨在沟口巡查。借着手电筒的光,他发现溪水的流速比往常快了一倍,且夹杂着细小的石块——这是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泥石流前兆”。他立刻用藏汉双语在微信群里喊话,并挨家挨户敲门:“快起来!往山上的安置点走!”半小时后,当泥石流冲毁村庄时,所有人都已站在安全的山坡上。
这些“明白人”的存在,让专业的防灾知识落地生根。他们会教乡亲们用“埋木桩”的方法监测裂缝:在裂缝两侧各埋一根木桩,用绳子连接,若绳子变松或断裂,就说明裂缝在扩大;他们会带领大家在房前屋后挖“排水沟”,让雨水远离房屋地基;他们甚至会编一些顺口溜:“雨下不停要警惕,沟谷水边别停留,听到异响往高跑,保住性命最重要。”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智慧,往往比书本上的理论更管用。
(四)生态修复的“慢功夫”:给山体穿上“防护衣”
川西的山,既要防御灾害,更要用心呵护。近年来,当地探索出许多“生态修复”的办法,不像工程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却能从根本上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就像给山穿上了一件透气的“防护衣”。
在理县古尔沟的崩塌区,你会看到一幅特别的景象:山坡上种满了沙棘和紫花苜蓿,这些植物的根系像细密的网,紧紧抓住表层的土壤;坡脚修着蜿蜒的“生态截水沟”,沟里铺满了鹅卵石,既能排水,又能减缓水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