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断口,通过X射线分析发现,裂纹沿透闪石晶体的解理面延伸。玉的硬度虽高,莫氏硬度可达6 - 7,但脆性较大,在受到火山弹的斜向撞击时,无法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只能沿着晶体的薄弱面——解理面断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树枝状”裂纹。
(三)火山灰的长期侵蚀:文物的埋藏与劣化
1. 骨骼的三重毁灭
火山灰不仅在爆发瞬间对文物造成破坏,还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对有机质文物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以骨骼为例,在高温的火山灰流中,骨骼中的胶原蛋白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仅留下磷酸钙框架,这是骨骼的第一次毁灭——高温碳化。随着火山灰的堆积,2 - 3米厚的火山灰层自重产生了0.2 - 0.3兆帕的压力,使碳化后的骨骼抗压强度降至新鲜骨骼的1/20,变得脆弱不堪,极易碎裂成微米级颗粒,这是第二次毁灭——地层压实。此外,三星堆地区的酸性土壤(pH值5.5 - 6.5)中的氢离子与骨骼中的磷酸钙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钙盐,导致骨骼逐渐溶解,最终消失殆尽,这是第三次毁灭——化学溶蚀。
2. 象牙的中空化与开裂
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同样受到了火山灰和埋藏环境的影响。在埋藏过程中,象牙内部的蛋白质逐渐降解,形成空洞,随后被泥沙充填。出土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象牙失水收缩,导致表面开裂,形成了“蜂窝状”结构。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取出象牙时,甚至能听到内部泥沙的簌簌声,仿佛是象牙在诉说着那段被掩埋的沧桑历史。
四、证据的天平:火山爆发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
(一)支持的证据链
1. 材料科学的验证
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火山爆发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文物的损坏特征。青铜器在高温下的变形机制、玉器的辉石化现象、陶器的玻璃化转变,都与火山灰流的高温环境相契合。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重现这些高温下的材料变化过程,进一步证实了火山爆发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例如,将青铜样品置于800 - 1000℃的高温环境中,观察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发现与三星堆青铜器的损坏特征一致;对玉器进行加热实验,也成功模拟出了辉石化的过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地质证据的指向
遗址中发现的火山玻璃珠是火山爆发的直接证据之一。这些玻璃珠直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