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足见珍视。这段情缘虽因元稹离蜀而终,却为蜀地诗坛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成为锦江畔一道永不褪色的浪漫风景。
元和四年(809年)冬,元稹完成使命离蜀,他在《东川别舍弟楼》中写道:“阶前春色浓于酒,牖外秋声碎似珠。今夕秦天一雁过,去年蜀地百花开。”字里行间,已流露对蜀地的眷恋,更藏着对这段诗酒情缘的不舍。他不会想到,五年后,他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且是以一种更为困顿的方式。
三、再贬通州:达州的困顿岁月与生命觉醒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因卷入“王叔文集团”余党案,被贬为通州司马,这是他第二次入蜀,也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通州(今四川达州)地处川东,在唐代属偏远之地,“地多瘴气,民少读书,俗尚巫鬼”,而正是这片土地,让他完成了从“愤青御史”到“智者诗人”的蜕变。
1. 赴任途中的绝望与坚守
从长安到通州,路程比赴梓州更远,且多为荒僻之地。元稹出发时便身患疾病,“病骢犹向瘴江行”,一路颠沛流离。他在《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中描述:“蛮地无霜雪,逐臣稀物役。唯恐远归来,表是身非实。”可见其内心的绝望。
行至青山驿时,他想起五年前出使东川时曾在此停留,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写下《青山庙》:“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春。”诗中的“青山”既是实景,也是他对命运的隐喻——即便身处绝境,也要如青松般自立。
六月,元稹终于抵达通州,迎接他的不是官舍,而是“荒祠古柏”。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写道:“通之地,湿瘴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杂獠。邑无吏,市无货,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计粒而食。”初到之时,他只能借居在州河对岸的开元寺,“僧房破落,四面通风”,夜晚听着“獠人”的歌声,思乡之情难以抑制。
更让他痛苦的是疾病。通州的湿热气候让他患上疟疾,“一卧十余日,头眩不能起”,甚至一度濒临死亡。他在《别李十一》中写道:“闻道阴平郡,翛然古戍情。戍迥山形断,河穷地势萦。烟霞潘岳鬓,林壑谢公情。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字里行间满是病中的凄凉。但正是这场大病,让他开始反思人生:“病中知世事,身外即浮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戛云亭上的精神突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