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口吻控诉战乱之苦;《织妇词》里“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揭露了宫廷苛政对民间的压榨。这些诗作语言通俗如话,却字字泣血,被誉为“诗史”。
而他的爱情诗与悼亡诗,则展现了铁骨之外的柔情。妻子韦丛去世后,他写下《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句,道尽患难夫妻的生死深情;《离思五首》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以沧海巫山喻亡妻,成为中国爱情诗的巅峰之作。此外,他的传奇《莺莺传》以细腻笔触描绘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剧,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提供了蓝本,可见其文学创造力的多元。
这位集斗士、诗人、情人于一身的文人,注定要与巴山蜀水相遇。当他第一次踏上蜀道,当他在通州的茅屋里病中惊坐,当他在锦江畔与薛涛唱和,命运早已为他与这片土地写下了不解之缘。
二、初入东川:梓州的监察御史与诗酒风流
元和四年(809年)春,31岁的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剑南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这是他与巴蜀的第一次相遇。此行的官方任务是查办前东川节度使严砺的贪腐案,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公务,却成了他人生与诗风的重要转折点,更让他邂逅了与薛涛的一段诗坛佳话。
1. 蜀道上的风霜与诗行
从长安到梓州,元稹走的是“骆谷道”——这条穿越秦岭的古道,以险峻着称,“七盘九折,猿啼鸟怨”。他在《使东川》组诗中详细记录了这段旅程:行至骆谷时,恰逢春雨连绵,“栈云栏月愁忙杀,明日骑驴复西去”,道尽旅途的奔波;过青山驿时,见壁上前人题诗,“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顿生“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时空之叹;抵褒城时,正值花期,“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借赏花醉酒排遣羁旅的孤寂。
这些诗作不同于他早年的讽喻诗,少了锋芒,多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细腻感悟。在《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他写道:“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月光、桐花、夜风,在他笔下交织成一片朦胧的愁绪,这种“以景寓情”的笔法,正是蜀地烟雨对他诗风的最初浸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梓州的铁面御史与民生情怀
抵达梓州后,元稹迅速投入查案工作。严砺在任期间,曾借“讨伐刘辟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