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元稹如一颗兼具锋芒与温润的星辰。他的诗既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决绝,也有“田家衣食无厚薄”的民生关怀;他的人生既经历过朝堂的风刀霜剑,也沐浴过巴蜀的烟雨晴岚。两次入蜀的经历,尤其是在通州(今四川达州)的困顿岁月,不仅重塑了他的诗风,更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跨越千年的羁绊。如今,当达州人在正月初九登上凤凰山,当戛云亭的风拂过新刻的诗碑,我们仍能听见这位诗人与巴蜀的对话——那是苦难中的坚守,是诗文中的慈悲,是民俗里的传承,亦是与知己的浪漫回响。
一、元稹生平:在宦海与诗坛间行走的孤臣
元稹(779—831)的一生,是中唐文人“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的典型缩影。他出身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后裔,却自幼饱尝寒门之苦。八岁那年,父亲元宽病逝,母亲郑氏带着他与三个弟弟寄居于凤翔舅舅家。这位“贤而文”的母亲,用“亲授书传”的方式为子女开蒙,在“夜课于深室之内,昼课于素屏之前”的严苛教养中,元稹九岁便能“属文”,十五岁以明经科及第,成为唐代科举史上最年轻的及第者之一。
青年时期的元稹,怀揣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踏入仕途。贞元十九年(803年),他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二人自此结为终生挚友,“始相知于长安,携手于洛阳,唱和于江湖”。元和元年(806年),元稹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一名的成绩授右拾遗,正式踏入朝堂。彼时的他,锋芒毕露,在《论教本书》《论谏职表》等奏疏中直言不讳,弹劾贪腐、指陈时弊,甚至当面指责宪宗“陛下往年励精求治,今则稍怠”,其刚烈性格可见一斑。
然而,直言敢谏的代价是频繁的贬谪。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河南尹房式,遭权贵构陷,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年),他因支持裴度讨伐淮西藩镇,被政敌以“结交宦官”为由弹劾,贬为通州司马;长庆二年(822年),他虽一度拜相,却因卷入党争,仅三个月便被罢相,外放同州刺史、越州刺史……半生的宦海浮沉,让他从“殿前直谏”的愤青,蜕变为“渐知世事皆虚幻”的智者,而这种蜕变,在巴蜀的烟雨中尤为显着。
在文学领域,元稹的成就与他的仕途一样跌宕而耀眼。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力求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田家词》中“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以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