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仪式——就像端午要吃粽、中秋要赏月,达州人过年,一定要登一次凤凰山,仿佛不踩踩那沾满晨露的石阶,不摸摸那系满红绸的相思树,这年就不算过完。
节前半个月,达州城就开始弥漫“元九”的气息。老街的馒头铺前早早排起长队,蒸笼里的“登高馍”冒着热气,馍上的花纹不是普通的福字,而是简化的“戛云亭”图案,或是“元九”两个小字。老板们凌晨三点就开工,面团要揉够百下,说是“揉得越久,福气越厚”。买馍的人多是街坊,见面就问:“初九登高,约不约?”孩子们则缠着大人要买“柏枝符”,小贩们把柏树枝修剪成小巧的束,系上红绳,再挂上迷你登高馍模型,三元一束,转眼就被抢空。
初九这天,天还没亮,凤凰山的山路就已被手电筒的光点亮。登山的队伍像一条长龙,从山脚的“元九登高起点”牌坊一直蜿蜒到山顶,人声、笑声、小贩的吆喝声在山谷里回荡,惊起成群的山雀。最前面的是“头登队”,由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组成,他们拄着雕花拐杖,拐杖头包着防滑胶,是子女特意准备的。78岁的陈大爷已连续登高60年,他说:“我爷爷的爷爷就告诉我,元九公离开那天,百姓们就是这样送他的,一步一回头,登上山顶时,他的船刚过州河湾。”老人们边走边聊,话题从元稹的诗到家里的琐事,偶尔停下来喘口气,用随身携带的水壶喝口热茶,柏枝符在晨风中轻轻晃动。
沿途的“民俗驿站”热闹得像集市。山腰的平台上,穿蓝布衫的民间艺人拉起二胡,唱着自编的《元九谣》:“正月九,登凤凰,柏枝插在衣襟上;元九公,诗儿响,州河水暖稻花香……”调子是老川东的民谣,词里却嵌着元稹的诗。捏面人的师傅面前摆着各种造型,有元稹的书生像,有戛云亭的微缩模型,最受欢迎的是“诗签面人”,面团里裹着写有诗句的小纸条,孩子们攥着舍不得吃。卖灯影牛肉的摊位前,老板挥着刀演示“薄如蝉翼”的切法,说这手艺是“元九公当年教的盐渍法改良的”——真假没人较真,买上一包,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成了登山途中的美味慰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午十点,山顶的元稹广场已是人山人海。人们先到铜像前鞠个躬,再把带来的柏枝插在广场的柏树上,寓意“扎根向上”。孩子们最热衷的是挂红绸带,栏杆上早已挂满五颜六色的绸带,风一吹,像一片流动的彩霞。绸带上写满了心愿:“愿爸妈身体健康”“今年考上理想大学”,有个小姑娘画了一家三口的简笔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