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那是失败者留下的印记。1959年,一艘运粮船在这里触礁沉没,当地渔民捞起的麻袋里,稻谷还保持着饱满的形状,只是被江水泡得发胀,那是长江给人类的严厉警示。
夔门崖壁上的"孟良梯"是另一种雄奇。一排方形石孔从江面一直排到海拔1500米的山顶,孔里的木桩早已朽烂,只留下一个个黑洞洞的眼。传说北宋名将孟良为盗杨业尸骨,连夜凿孔架梯,实则是古代先民开凿的栈道遗址。最险的中段石孔距江面百米,下方就是翻滚的涛声,徒手攀岩的采药人偶尔会借用这些石孔歇脚,他们说摸到石孔里的凿痕,能感受到古人手掌的温度。在石孔密集处,还能看到烟熏的痕迹,那是古人夜间施工时留下的,千年前的火光仿佛还在崖壁上跳动,照亮了先民们与险峻自然对抗的勇气。
枯水期的瞿塘峡另有一番风骨。江水退去后,岸边露出大片灰白色的岩滩,上面布满被水流冲刷的沟槽,像大地的掌纹。渔民们会在滩上晾晒渔网,网眼里的水珠滴在岩石上,折射出七彩虹光。傍晚时分,赤甲山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白盐山的岩石则泛着冷光,江水在两山之间流淌,一半像熔金,一半像碎玉,船工们说这是"江山在交班"。有摄影爱好者为了拍这奇景,在岸边守了整整一个月,才等到最完美的光影——那一刻,山、水、光、影在夔门交汇,仿佛天地间所有的壮美都凝聚在此处。
巫峡秀色:云雾织就的绿绸带
巫峡的25公里,是长江最会"打扮"的段落。两岸的山不像瞿塘峡那样锋芒毕露,而是披着浓密的植被,从江面一直铺到山顶,春绿夏翠秋红冬黛,像四季变换的衣裳。江水在这里也收了性子,蜿蜒曲折地绕着山走,船行其中,两岸的山峰次第展开,像看不尽的画卷。
神女峰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它在巫峡北岸的群峰中独自挺立,峰顶的巨石酷似梳着发髻的少女,脚下的岩层被江水切割得垂直如刀削。清晨的云雾最爱缠绕神女峰,有时只露个峰顶,像浮在云里的仙山;有时又只露半截山体,像少女披着纱裙。当地老人说,云雾是神女的衣裳,每天要换三次:清晨是白纱,正午是青绸,傍晚是红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据说神女会显灵,有渔民曾看见峰顶有白光闪烁,像仙女在梳妆,那是巫山最浪漫的传说,也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无限遐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巫峡的险滩藏在秀色里。"青滩"的礁石埋在水下,只有汛期才露出一点浪花,船只经过时必须走"鸳鸯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