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着灾难发生的瞬间。青川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在这里采集到一件特殊的展品:半张被泥土浸透的学生作业纸,上面的铅笔字还能辨认出"我爱祖国",纸张边缘有明显的撕扯痕迹,专家推测是学生在逃亡时从书包里掉落的。
滑坡形成的"新山"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原本的东河口峡谷被填平,形成一个长800米、宽500米的漏斗状凹地,凹地中心的泥浆里露出半截砖房的烟囱,那是全村唯一能辨认的建筑痕迹。湔江的支流被阻断,形成三个串联的堰塞湖,湖水呈现出异常的青绿色,那是千枚岩粉末溶解后的颜色。地震前在河里生活的细鳞鱼,如今被困在堰塞湖里,渔民说它们的味道变了,带着一股土腥味。
3. 余震链的持续绞杀
青川的灾难没有随着主震结束而停止。从5月12日到6月30日,这里发生了5级以上余震6次,其中5月25日的6.4级强余震,几乎是一场"迷你版5·12"。
那天下午,正在临时安置点搭建帐篷的何翠莲,再次感受到了熟悉的震动。这次的震动与主震不同,不是上下跳动,而是左右剧烈摇晃,像坐在风浪中的小船。她亲眼看见不远处的石坝乡场镇——这个在主震中幸存的集镇,像被一只大手抓住边缘,整体向河谷滑动。房屋一间接一间地倒塌,烟尘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呼救声,滑距最远的房屋移动了300米,最终停在河床上,只剩下歪斜的房架。
6.4级余震的破坏力,源于主震对地层的"预破坏"。地质钻探显示,青川地区的岩层在主震中已出现无数微裂隙,就像被敲出裂纹的玻璃,余震只需轻轻一碰就会彻底碎裂。石坝乡的滑坡体上,余震引发的次生滑坡形成了密密麻麻的"鸡爪沟",最深的沟达10米,沟壁上的千枚岩像书页一样层层翻开,露出新鲜的银白色断面。
余震还引发了堰塞湖溃决的危机。主震形成的东河口堰塞湖,在余震中坝体出现多处管涌,湖水以每秒2立方米的速度渗漏。抢险人员不得不日夜奋战,用挖掘机开辟泄洪槽。6月10日,泄洪槽首次过流时,浑浊的湖水裹挟着巨石奔腾而下,冲击着下游的桥梁和村庄。一位参与抢险的战士回忆,水流声像龙吟一样恐怖,站在坝顶能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震动,仿佛整座坝随时会被冲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持续的灾害让青川成了"孤岛"。主震摧毁了全县80%的公路,余震引发的滑坡又多次阻断抢通的道路。关庄镇的村民说,那段时间他们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