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末次盛冰期来临时,龙门山的峡谷成了"天然走廊",让大熊猫能在冷暖交替时上下迁徙:冰期时躲进海拔1500米的中山森林,气候转暖后回到3000米的高山竹林。
在宝兴县的"熊猫洞"里,考古人员发现过距今1万年的大熊猫粪便化石,粪便中的竹纤维与现代大熊猫的食物完全一致,甚至能辨认出是冷箭竹和华西箭竹的混合。"这证明龙门山的竹林生态系统,在冰期时为它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保护区研究员说,"更关键的是,山脉的断裂带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隔离,让它们避开了与其他食肉动物的竞争。"如今,龙门山已成为全球大熊猫最集中的栖息地,仅卧龙、蜂桶寨等保护区就生活着超过300只,占野生大熊猫总数的三分之一。
(三)候鸟的"空中走廊"
每年秋季,龙门山的天空会出现壮观的"鸟浪"——数万只猛禽沿着山脉的脊线向南迁徙,它们利用上升气流滑翔,翅膀几乎不用扇动。鸟类学家在什邡蓥华山观测站记录到,单日最多能看到1200只猛禽过境,其中包括金雕、胡兀鹫、游隼等20多种。
这些候鸟的迁徙路线,与龙门山的地质构造惊人地吻合。通过雷达监测发现,低海拔的灌县-安县断裂带(海拔1000-2000米)因地形平缓,上升气流稳定,成为红隼、雀鹰等小型猛禽的通道;中海拔的映秀-北川断裂带(海拔2000-3000米)峡谷纵横,适合鹰类利用峡谷风加速;高海拔的茂县-汶川断裂带(海拔3000米以上)则是金雕、胡兀鹫等大型猛禽的航线,它们能借助山顶的强气流攀升至5000米高空,一次性飞越龙门山主脉。
"最神奇的是胡兀鹫,"观测员指着望远镜里的身影说,"它们专门以高山岩羊的尸体为食,而岩羊的分布区恰好与龙门山的石灰岩地貌重合——就像猛禽和猎物都在遵循山脉的'地质指令'。"这种迁徙模式已持续了至少10万年,甚至在鸟类的基因里留下了印记:通过对迁徙前后的血液样本分析,发现它们体内与导航相关的"隐花色素"基因活性,会随着接近龙门山而增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六、人文的印记:从羌寨到都江堰
当古羌人背着青稞种子,沿着龙门山的峡谷向东进入成都平原时,他们脚下的岩石正记录着另一重历史。这些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族群,最先读懂了龙门山的"地质密码"——断裂带涌出的温泉可疗伤,石灰岩溶洞能避风雨,而岷江的水流,则能被引导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