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特提斯海的怀抱,裸露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灼热的光泽时,第一批生命便开始了这场跨越海陆的迁徙。那些曾经在深海珊瑚礁中穿梭的鱼类,逐渐演化出适应淡水的鳃;珊瑚虫死亡后留下的钙质骨骼,慢慢化作滋养陆生植物的土壤。龙门山的每一道褶皱、每一条峡谷,都成了生命演化的"试验场",最终孕育出中国西部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一)从鱼到蛙:两栖类的"登陆先锋"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侧厅,陈列着一块特殊的化石——一只距今1.8亿年的"蜀蟾"化石,它的前肢已演化出适应陆地爬行的骨骼结构,肱骨加粗且关节面明显,而后肢仍保留着蹼状特征。古生物学家用CT扫描发现,这只蜀蟾的肺容量是纯水生同类的3倍,却仍保留着鳃裂的痕迹。"这是典型的'过渡形态',"研究员指着化石的腹部说,"它的皮肤表面有角质化鳞片,能防止水分蒸发,但繁殖时必须回到水中——就像被龙门山的'半陆半水'环境逼着进化。"
在彭州市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过大量"离片椎类"化石,这些早期两栖动物体长可达1米,皮肤表面布满蜂窝状纹路。2019年,地质学家在一块离片椎化石的肠道里,发现了植物孢子和昆虫残肢,证明它们已从纯肉食性转向杂食性。"当时的龙门山滨海平原上,雨季被淹没形成湖泊,旱季则露出泥泞的滩涂,"古生物学家还原场景时说,"这些动物春天在水里产卵,夏天在陆地觅食,秋天躲进岩石缝隙避寒,完全跟着山脉的节奏生活。"这种"既恋水又向陆"的特征,持续了整整3000万年,直到白垩纪中期龙门山彻底抬升为陆地,才演化出完全陆生的无尾目两栖类。
(二)大熊猫的"避难所"
今天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米的冷杉林里,大熊猫"倩倩"正坐在倒木上啃食冷箭竹,前掌抓握竹子的动作灵活得像人类的手指。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以竹子为食的珍稀动物,其祖先"始熊猫"(距今800万年前)曾是肉食性动物,而它们能在第四纪冰期存活下来,全靠龙门山的"海拔梯度"庇护。
中国科学院的基因测序研究显示,大熊猫的演化史与龙门山的抬升史高度吻合:800万年前,始熊猫生活在四川盆地边缘的亚热带森林里,食谱以肉类为主;300万年前龙门山剧烈抬升,形成从500米到6000米的海拔差异,迫使它们向高海拔迁移,食物也从肉类逐渐转向耐寒的竹子——其消化道中出现了能分解纤维素的菌群,臼齿变得宽大扁平,适合研磨竹纤维;2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