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姑娘山的"金字塔"造型,正是冰川侵蚀的杰作。冰川在山体两侧形成巨大的冰斗,冰斗不断后退,最终将山体雕琢成尖锐的角峰。测绘数据显示,幺妹峰的相对高度达2000米,而山顶的平面面积仅50平方米,这种陡峭的形态在全球同纬度山脉中极为罕见。当阳光照射在雪峰上时,那些冰川切割出的棱线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这座从海底崛起的山峰仍在炫耀它的地质勋章。
(二)岷江流域的"切割工程"
冰川消退后,流水接过了雕刻龙门山的接力棒。发源于松潘高原的岷江,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沿着断裂带不断下切,最终在龙门山腹地刻出了平均深度达1000米的峡谷。这种"水蚀"与"山升"的同步进行,让龙门山成为世界上地形高差最大的区域之一。
在都江堰的宝瓶口,能清晰看到岷江切割形成的"V形谷"。河谷两侧的岩壁几乎垂直,岩层的层理结构暴露无遗,最下部是三叠纪的深海页岩,中部是侏罗纪的浅海砂岩,上部是白垩纪的陆相沉积岩——这三层岩石像一本摊开的地质史书,记录着龙门山从海底到陆地的全过程。水利专家发现,李冰父子当年选择在此修建都江堰,正是利用了断裂带形成的岩石薄弱区,"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早在亿年前就被地质运动预先设定好了。"
流水侵蚀还造就了龙门山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在彭州市的九峰山,发育着大量溶洞和石林,这些都是石灰岩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景观。其中"天心洞"最为奇特,洞顶有一个直径20米的天窗,阳光从天窗射入,照亮洞内的石笋和石柱,有些石柱的横截面还能看到珊瑚化石的轮廓。"这些石灰岩原本是2亿年前的珊瑚礁,"地质学家解释道,"它们被燕山运动抬升出海面,又被地下水溶蚀成今天的模样,堪称'海底遗迹的二次创作'。"
四、永远的"地质活化石"
今天的龙门山,依然在以肉眼难察的速度继续它的"突围"。地质监测显示,龙门山断裂带每年仍在以2-3毫米的速度挤压抬升,这种持续的运动让它成为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天然实验室",也让这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维管束植物约7000多种,动物约5000多种,其中包含大熊猫、金丝猴、绿尾虹雉等众多珍稀物种,是大熊猫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每年春秋两季,猛禽都会通过龙门山进行季节性迁徙,形成壮观的鸟浪,仿佛天地间最灵动的地质坐标。
在汶川县映秀镇的地震遗址公园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