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岩。这些岩石原本是三叠纪的深海石灰岩,在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下,碳酸钙晶体重新排列,形成了具有明显条纹的变质岩。有些大理岩中还保留着原始的珊瑚化石轮廓,只是原本的钙质骨骼已被石英取代,成为"石化的珊瑚"。当地村民将这种岩石称为"汉白玉",用它雕刻的神像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美丽的石材,是两亿年前的珊瑚与一亿年前的岩浆共同创作的作品。
岩浆活动还为龙门山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什邡市的磷矿、彭州市的铜矿,其形成都与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那些从岩浆中分离出的含矿流体,沿着断裂带上升,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沉淀富集,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矿床。"这些矿产就像板块碰撞时撒下的'地质种子',"王教授打趣道,"它们在岩石中沉睡了亿万年,直到被人类唤醒。"
三、冰川与流水的"雕刻时光"
当龙门山在燕山运动末期终于完全脱离海洋环境时,它还只是一座相对平缓的高原。真正赋予其"险峻"品格的,是新生代以来的冰川作用与流水侵蚀。就像一位耐心的雕塑家,冰川用冰镐凿出了山峰的棱角,流水用刻刀雕出了峡谷的深邃,最终将这片古海洋遗迹打磨成今天的模样——前山以丘陵、低山、中山地貌为主,山势相对和缓;后山则以中山和高山为主,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九顶山狮子王峰海拔4989米,为龙门山主峰。
(一)第四纪冰川的"冰雕艺术"
在四姑娘山的幺妹峰北坡,有一道深达200米的U形谷,谷壁上布满了平行的擦痕。这是第四纪冰川留下的典型印记——当厚度超过100米的冰川缓慢移动时,底部携带的岩石碎屑像砂纸一样打磨岩壁,形成这种独特的地貌。地质学家在谷口发现了大量冰川漂砾,其中最大的一块花岗岩重达1000吨,其成分与山顶的岩层完全一致,证明它是被冰川从3000米高处搬运下来的。
冰川作用不仅塑造了宏观地貌,还在岩石表面留下了精细的"冰臼"。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溪流中,分布着许多直径1-2米的圆形凹坑,坑壁光滑如镜,底部还保留着旋转水流带来的螺旋纹。这些冰臼是冰川融水携带石块旋转研磨形成的,就像大自然用千万年时间在岩石上钻凿的孔洞。"每个冰臼都记录着一次冰川消融事件,"保护区的地质导游指着最大的一个冰臼说,"这个直径3米的冰臼,至少需要100年的持续研磨才能形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