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平原的晨雾漫过都江堰的鱼嘴,当三峡的涛声撞碎在巫山的礁石上,当自贡盐井的卤水泛着千年不变的莹白——这片被群山温柔环抱的土地,总在不经意间泄露一个远古的秘密。
你脚下的每一粒泥沙,都藏着1.4亿年前的震动;你仰望的每一座山峰,都刻着板块碰撞的纹路;甚至你碗里米饭的香甜,火锅里辣椒的炽烈,都能追溯到一场持续了4000万年的地质史诗。
这场被地质学家称为“燕山运动”的大地狂欢,像一位沉默的雕塑家,用板块作刻刀,以岩浆为熔料,把四川盆地雕琢成如今的模样。它让龙门山从海底崛起,让大巴山弯成臂弯,让长江撕开巫山的胸膛——然后,把恐龙、盐泉、稻浪和人类文明,一一放进这个亲手打造的“聚宝盆”里。
现在,让我们拨开时光的岩层,去读那本大地写了亿万年的日记。第一页,就从那场重塑一切的“燕山运动”开始。
燕山运动:重塑东亚地貌的“地质革命”
燕山运动是发生在1.4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的一场持续近4000万年的大规模地质活动,因其最早在河北燕山地区被系统研究而得名,影响范围覆盖整个东亚大陆,是塑造中国东部地形骨架的关键事件。
其核心动力藏在板块的“角力”中。太平洋板块像巨轮般向欧亚板块俯冲,印度板块则从南侧向北推进,两股力量如同左右开弓的拳头,挤压着中国腹地的地壳。在压力集中的区域,岩层像被揉皱的报纸一样褶皱隆起,形成山脉的雏形;而在承受不住压力的薄弱地带,地壳则直接断裂,形成深达数十公里的断裂带。四川盆地西侧的龙门山断裂带,就是这样被“撕裂”出来的——地质钻探发现,其两侧地壳“落差”达10公里,仿佛大地被生生掰出一道巨缝,西侧的山体被向上抬举,东侧的盆地则相对下沉,这种“一升一降”,正是板块挤压最直观的成果。
若将地球46亿年历史浓缩为24小时,燕山运动仅占最后3小时,却让四川盆地经历了剧烈“蜕变”:盆地自身的“变形”更具戏剧性。1.2亿年前的一次剧烈抬升,让龙门山在百万年内“长高”2000米,四姑娘山的尖峰便是那时露出的“岩芯”;而盆地中心持续沉降,堆积的泥沙形成了5000米厚的沉积岩,越往中心越厚,像大地铺就的“海绵垫”。东侧的巫山则被撕开平行断裂带,为后来长江穿峡而过预留了“通道”。 原本平缓的地壳被挤成“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雏形,西侧龙门山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