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成长史”里的扬子板块
(一)刚诞生时,地球是个“大火球”
46亿年前,宇宙中的尘埃、气体相互吸引、碰撞,逐渐凝聚成了地球。那时的地球,完全是个炽热的“大火球”,表面被熔融的岩浆海洋覆盖,温度高得难以想象,就像一个巨型的熔炉,持续翻滚、沸腾着。原始地壳还没来得及稳定形成,就被频繁的小行星撞击和剧烈的地幔对流冲击得支离破碎,毫无“招架之力”。
而扬子板块的“雏形”——那些分散在原始海洋中的硅镁质、硅铝质陆核,就像在汹涌波涛中挣扎的“小舢板”,艰难地维持着自身的存在。它们在恶劣至极的环境里,不断吸附周围的物质,缓慢积攒“成长能量”,为后续成为稳定的板块“默默蓄力”,恰似生命最初的种子,在极端条件下等待萌发的时机,扬子板块的“童年”,就这样在混沌与动荡中悄然开启。
(二)太古宙:给扬子板块“补钙”
约25亿年前,地球进入太古宙时期,这成了扬子板块“茁壮成长”的关键阶段,仿佛大自然开始给它“补钙壮骨”。地幔柱活动异常活跃,就像地下的“超级喷泉”,不断喷发玄武岩。这些黑色的岩浆汹涌地涌入海洋,遇到海水后迅速冷却,一层又一层地堆叠起来,逐渐硬化,如同给扬子板块的“骨架”注入了坚固的钙质,让它的基础越来越结实。
同一时期,海底火山也不甘“寂寞”,频繁喷发,炽热的岩浆与冰冷的海水激烈碰撞,瞬间产生大量蒸汽,遮天蔽日,整个海洋区域宛如“地狱熔炉”,场面极为壮观且凶险。但就在这样看似不利于生命存在的环境中,生命的奇迹悄然孕育——蓝藻这种简单却意义重大的生命形式出现了。它们借助光合作用,持续释放出氧气,这些氧气缓慢地与扬子板块表面的铁元素发生氧化反应,逐渐形成了条带状铁建造(BIF)。如今,这些散布在扬子板块古老地层中的条带状铁建造,就像珍贵的“铁锈宝石”,不仅记录着扬子板块成长的轨迹,更是生命与地质作用奇妙互动、共同演化的有力见证,见证着在极端环境中生命与地质如何相互影响、携手前行。
(三)元古宙:扬子板块的“变形记”
元古宙时期(约18 - 8亿年前),扬子板块仿佛进入了一场奇妙的“变形记”,在地球地质舞台上不断变换“模样”。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就像一场宏大的“地质拼图游戏”,把扬子板块一会儿与其他陆块紧紧“粘”在一起,强力挤压碰撞,在交界处形成高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