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山脚下的药王庙,始建于唐代,是后人为纪念孙思邈而建。庙宇虽历经宋元战火、明清重建,却始终保持着古朴的形制。庙门两侧的楹联"药着千金泽被万方,医宗百代福佑生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庙内的药王殿中,孙思邈的塑像身着道袍,左手持药锄,右手握《千金方》,目光温和而坚定,两侧配祀的"医圣"张仲景与"药圣"李时珍,仿佛在与他进行跨越时空的医学对话。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会",是青城山最热闹的日子。天还未亮,周边的药农便背着新采的药材赶来,将当归、黄芪、川贝等摆在庙前的石阶上,既是展销,也是"向药王献药"。辰时三刻,祭祀仪式开始,主祭者诵读《千金要方》中的医德箴言,孩童们齐声吟唱"神农尝百草,药王济万民"的童谣,随后便是川剧变脸、花鼓表演,锣鼓声与药香交织,延续着千年的敬意。
有位在庙中住了五十年的老道说,每逢雨夜,偶尔能听见后院的石臼传来"咚咚"声,像是有人在捣药。有次他循声而去,却只看见月光洒在空荡的院中,石臼里积着浅浅的雨水,水面倒映着漫天星斗——或许,是那位老大夫仍在牵挂着这片土地上的病患。
江油:新新计划下的药园与传承新篇
在江油药王谷的深处,一片规整的药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便是当地依托“新新计划”打造的中药种植示范基地,也是孙思邈医药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延续。药园依山而建,层层梯田里,天麻、杜仲、厚朴等药材按海拔梯度有序分布,既遵循着“道地药材”的生长规律,又融入了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理念,仿佛是对千年前孙思邈“顺天时,适地利”种植思想的隔空呼应。
走进药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辛夷育苗区”。数十个温室大棚里,培育着不同品种的辛夷幼苗,工作人员正用喷灌系统细心浇灌。“这些幼苗都是用孙思邈记载的‘压条法’繁育的。”药园技术员李师傅指着棚内的母株介绍道,“选取健壮的枝条,在离地半米处环剥树皮,裹上湿润的苔藓和泥土,待生根后剪下移栽——这法子古籍里有记载,我们试了果然成活率高。”大棚外的公示牌上,清晰地标注着“辛夷生长周期:5年开花,10年成树,花期3-4月,药用部位:花蕾”,这些数据既来自现代观测,也与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辛夷,二月采蕾,阴干”的记载一脉相承。
药园的核心区域是“复方药材区”,这里按《千金要方》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