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医学的手法复位几乎一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营养缺乏症的认知。在山区行医时,他发现许多山民"入夜则目盲,不能视物",便尝试用猪肝、牛肝煮汤施治,疗效显着——这其实是补充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的雏形。针对"脚弱不能行"的脚气病(维生素B?缺乏症),他不仅用杏仁、吴茱萸、蜀椒等药物治疗,还提出"常食谷皮粥"预防,这比1642年欧洲首次论述脚气病早了近千年。
孙思邈的伟大,更在于他为医者树立的道德标杆。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他系统阐述了"大医"的标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强调对待患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无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应一视同仁;遇到危急病症,即便"道途险远,黑夜雨雪",也必须"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他对医者的告诫至今振聋发聩:"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要求医者"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反对"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敷衍态度。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医伦理的核心,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
这位拒绝了隋唐两朝官职的医者,一生足迹遍布秦、晋、蜀、陇等地。隋文帝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他以"志在山林,不好荣利"婉拒;唐太宗亲赴华原探望,见他"容貌甚少"(《旧唐书》记载),惊叹不已,欲授予爵位,他仍以"臣有疾,不堪从政"推辞。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医学,临终前遗嘱"薄葬,不藏冥器,不杀牲祭祀",享年一百零一岁(一说一百四十一岁,生卒年存争议)。
当他的灵柩从华原运往五台山安葬时,沿途百姓自发焚香送行,有人捧着他曾治愈的药草,有人端着他开过的药方,哭声震野。后来,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称"药王山",在山上修建药王庙,每逢四月二十八他的诞辰,四方医者、药农都会前来祭拜,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而在遥远的巴蜀大地,孙思邈留下的足迹更为深邃。这片多山多水、物产丰饶的土地,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药草资源,更见证了他"大医精诚"的一生。那些散落在青城山、江油、通江、巴中、南充的药香,恰如他未写完的医书,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传奇。
巴蜀药痕:孙思邈的蜀地行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