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子儿都绕着走,平安回来娶媳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热闹的是“撒谷种”仪式。道士们端着装满谷种的木斗,站在庙门口往人群里撒,金黄的谷粒像雨点儿似的落下来,人们伸手去接,抢到的赶紧揣进怀里——这谷种据说撒到田里能增产,就算不种地,揣着也能沾福气。我那年抢到三粒,指甲盖大小,黄澄澄的像金子。奶奶把它们拌在稻种里,秋收时特意挑出最大的一穗稻子,穗粒饱满得压弯了秆,她用红布包着挂在房梁上,说:“这是菩萨送来的好收成,得供着。”
庙后的空地上,有个穿蓝布衫的先生摆着卦摊,签筒里的竹签“簌簌”响。有个年轻媳妇摇了签,先生看了看说:“是上上签,婆家待你会像亲闺女。” 媳妇红着脸笑,往卦摊前的铜盒里放了两个铜板,脚步轻快地走了。阳光穿过卦摊的布帘,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希望。
四、庙会核心:朝拜与市井烟火
(一)济安里的庄重
苏坡桥的济安里,平日里是青瓦灰墙围出的寂静角落,墙根的青苔能数出年轮。可到了庙会,这里就成了成都人心里的“圣地”,香火气从黎明缠到日暮,连风都带着柏枝的清苦。
大院正中的神龛被擦拭得发亮,东岳菩萨的彩塑端坐其上,藏青官袍上的团龙补子用金粉新描过,在香雾里闪着柔和的光。供桌上的供品摆得像座小山:红苹果码成金字塔,糕点叠成莲花状,还有整只的卤鸡,油亮的皮上撒着芝麻,香得能勾来巷口的野狗。最显眼的是那对六尺高的巨香,红漆裹着竹骨,点燃的烟柱直冲天棚,在梁上绕出淡淡的云,把梁上栖息的燕子都熏得扑棱棱飞。
香客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茶馆、客栈挤得满满当当,连街边的石阶都坐满了人。有个裹着小脚的老太太,由孙子搀扶着,一步一挪地往神龛前挪,她的蓝布帕子沾着露水,手里攥着三炷香,香灰积了长长一截也舍不得掸。“菩萨保佑,孙儿明年能中个秀才。”她的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额头磕在蒲团上,发出“咚”的轻响,额角很快红了一片。穿短打的庄稼汉则直接跪在泥地上,粗糙的手掌拍着膝盖:“求菩萨给场好雨,麦子别旱死!” 孩子们不懂这些,被大人按着磕头时,眼睛却偷偷瞟着供桌上的糕点,嘴角还挂着没擦干净的糖渣。
管事的道士穿着藏青道袍,手持拂尘站在神龛侧,每过一个时辰就敲响铜铃,“叮——”的一声脆响里,香客们齐刷刷地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