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关注扬雄的学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稽郡的一间简陋书斋内,年轻的王充正挥汗如雨地撰写《论衡》。案头摆放着的《法言》,早已被他翻阅得字迹模糊。当他奋笔批判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时,扬雄“疾虚妄”的主张如同利剑在手,让他的文字更加犀利有力。“观子云之论,方知虚妄之言,皆如朝露遇日!”王充在文中大声疾呼,引用扬雄的观点痛斥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让王充的批判性思维找到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也使得扬雄的理性之光,在东汉的思想天空中愈发耀眼。许多学者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观念,追求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魏晋:玄学的源头活水
建安年间,竹林深处,七位名士围坐在曲水之畔,手中的羽觞随着潺潺流水缓缓漂流。酒过三巡,话题从老庄之道转向了对宇宙本源的探讨。阮籍突然从怀中掏出一卷《太玄》,神秘兮兮地说:“诸君可知,扬雄此书中,藏着比《道德经》更精妙的天地至理!”众人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围拢过来。在那个崇尚清谈的时代,《太玄》中“玄生万物”的哲学构想,为玄学思潮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学者们争相为其作注,陆绩更是耗费十年心血,将扬雄思想与《周易》卦象相互参透,在注疏中惊叹不已:“此乃通古今之变的圣人之学!”
洛阳太学的讲台上,年轻学子们的辩论声此起彼伏。每当讨论到人物品评的话题,便会有人不自觉地引用扬雄《法言》中的观点。“君子如玉,温润而泽”,这句话成了衡量士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学子们将扬雄的思想融入日常的言谈举止中,以成为像他笔下描述的君子为荣。这种跨越时代的思想渗透,让扬雄在无意间成为魏晋风度的精神源头之一,他的文字不仅塑造了士人的精神品格,更推动了中国哲学向思辨化方向发展。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诗歌、文章时,也纷纷借鉴扬雄的思想和文风,使得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哲思与韵味。
唐宋: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长安城的秋夜,凉风习习,李白独倚酒肆的栏杆,望着高悬的明月,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他眼中闪过一丝灵感,快步回到桌前,挥毫写下:“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位诗仙将扬雄着书的坚守,与侠客的侠义精神相提并论。在他看来,扬雄在简陋书斋中皓首穷经,追求真理的执着,与侠客们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的豪情一样令人敬佩。李白的诗歌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