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一边快速记录着新鲜的方言词汇和有趣的典故。为了弄清楚“巴适”和“安逸”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他愣是跟着卖担担面的大爷走了三条街。大爷被他的执着逗乐了,笑着说:“小娃娃,你比那查案的捕快还较真哩!”他还会与说书人交朋友,听他们讲述各种传奇故事,学习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和人物。
在与乡邻的交流中,扬雄发现,仅仅相隔几个村落,人们的口音和用词就有着奇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探索语言世界的大门。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地的方言,遇到生僻的词汇,便翻山越岭去邻近的村子求证。一路上,他与樵夫谈山间俚语,和渔民聊水上行话,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有时,他会为了一个词的发音,在一个村子里停留好几天,向不同年龄段的人请教,认真记录下每个细微的变化。
夜晚,简陋的茅屋里,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物,扬雄则兴奋地讲述着白天的收获。当他说起从老人口中听到的古蜀传说时,母亲停下手中的针线,眼中满是骄傲:“我儿以后定能把这些故事写成书,让更多人知道。”母亲的话,如同一簇温暖的火苗,点燃了扬雄心中的梦想,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文字记录世界的决心。他常常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二、青年漫游:背着竹简丈量天地
十八岁的那个清晨,扬雄站在家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眼神坚定而决绝。他背上装满竹简的行囊,穿着母亲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踏上了探索世界的征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在扬雄眼中,每一步艰难的跋涉,都是接近真理的阶梯。
第一站,他来到了都江堰。站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在鱼嘴处被巧妙分流,听着当地人讲述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扬雄内心震撼不已。他蹲在江边,一待就是一整天,观察水流的走向,触摸着古老的堤坝,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他拜访当地的水利工匠,听他们讲述一代代人维护都江堰的故事,深刻领悟到:做事如同治水,既要顺应规律,又要懂得变通。他还会在本子上绘制都江堰的水利结构图,详细记录下每个部分的功能和原理。
离开都江堰,扬雄继续前行。在峨眉山脚下,他偶遇一位鹤发童颜的云游道士。两人席地而坐,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从老子的“道法自然”聊到庄子的“逍遥游”。夜色渐深,繁星满天,他们的交谈却愈发热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