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腿上有前人刻下的《论语》节选,这让他想起了自己考试时的紧张与忐忑。他决定把桌腿刨平,重新刻上“勤能补拙”四个字,以此来激励后来的考生。刘安后来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在任上清正廉洁,致力于为百姓谋福祉,他常常以自己在贡院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努力学习,追求梦想。
如今,站在四川科技馆的广场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龙楼凤阙的所在。但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地面,广场地砖的缝隙间投出的影子,仿佛重现了承运殿的飞檐。有老人指着影子,对孩子们说:“看,金銮殿又亮了。”那些关于皇城的记忆,虽然已经远去,但依然深深地印在老成都人的心中。在四川科技馆内,专门设有一个展区,展示蜀王府的历史与文化,通过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人们了解这座曾经辉煌的宫殿,感受老成都的历史底蕴。
较场:金戈铁马的岁月记忆
北较场:点将台上的铁血长歌
北较场的青砖点将台,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历史的硝烟。明代天启年间的某个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年轻将领袁崇焕站在点将台上,手中的令旗猎猎作响。他的目光扫过台下三千将士,突然大喝一声:"今日演练,若有退缩者,军法处置!"话音未落,鼓声如雷,士兵们手持长枪,喊着整齐的号子,踏着点将台投下的阴影向前推进。台下的校场上,旌旗翻涌,刀光剑影交错,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点将台侧面的老槐树上,至今还留有几处深深的刀痕,相传是当年士兵演练时不小心劈砍留下的印记。
点将台的砖缝里,卡着一枚清代乾隆年间的铜扣。据《成都武备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川军在此整训时,一位叫赵虎的千总在演练中不慎跌落铜扣。这枚铜扣正面刻着"骁勇"二字,背面则是蜿蜒的龙纹。1983年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清理砖缝时发现了它,铜扣表面斑驳的绿锈下,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工艺。如今,这枚铜扣陈列在成都博物馆的展柜里,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北较场的历史影像,让参观者仿佛能听见当年震天的喊杀声。在博物馆的互动区,还设置了模拟点将台场景,游客可以穿上仿制的古代军装,体验一把"点兵点将"的感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清末,北较场成为四川武备的核心。1902年,张之洞在此编练新军,引入了德国的训练方法。每天清晨,校场上都会响起整齐的德语口令声。一位叫李三的老兵回忆说:"那时我们练正步,德国教官拿着皮鞭盯着,走不好就要挨打。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