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宥之’三”的典故,连主考官欧阳修都不知出处。事后询问,苏轼才笑着解释,这是他为了论证观点而临时杜撰的。这一大胆的创作,不仅展现了他的博闻强识,更彰显出他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精神。
放榜之日,汴京街头人头攒动。当“苏轼”二字出现在榜单之上时,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完苏轼的文章后,赞叹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新星,瞬间照亮了北宋的文坛。
官场漩涡:仕途的起起落落
新旧党争的漩涡
初入仕途的苏轼,正值王安石变法的浪潮席卷朝堂。年轻气盛的他,怀着“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深入民间考察新政的实施情况。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原本旨在帮助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期的低息贷款,因地方官吏的强制摊派,变成了百姓沉重的负担。许多贫苦农民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卖掉仅有的土地和农具,生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怀着忧虑与责任感,苏轼接连上书,言辞恳切地指出变法的问题。他在奏折中写道:“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而夙兴夜寐,搜求民财者,求利之实也。”这些直指要害的言论,虽出于公心,却触动了新党核心人物的利益。王安石的支持者们对他群起而攻之,朝堂之上,苏轼渐渐成为了新党的“眼中钉”。
“乌台诗案”的至暗时刻
元丰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字狱,将苏轼推入了人生的至暗深渊。御史台的官员们从他的诗作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指控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乌台”,即御史台,因其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故得此名。此刻,这座庄严肃穆的官署,却成了囚禁苏轼的牢笼。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苏轼度过了130个日夜。审讯室中,烛火摇曳,忽明忽暗,映照出他疲惫却倔强的面容。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他据理力争,却也在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写下“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绝望诗句。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此刻正悬于一线,生死未卜。
幸运的是,朝堂之上仍有正义之声。王安石虽与苏轼政见不合,但听闻此事后,向神宗皇帝进谏:“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曹太后病重之际,也在神宗面前为苏轼求情,提及先帝对苏轼兄弟的赏识。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终于逃过一劫,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一官职不过是个有职无权的虚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