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嘉陵江畔的古渡口,曾是重要的军事补给线。运粮船穿梭如织,纤夫们赤裸着上身,肩上勒着粗粗的纤绳,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他们的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嘿哟——嘿哟——”,声音粗犷而有力,充满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那些被战火熏黑的码头石柱上,至今还留有当年搬运兵器时留下的凿痕,有的凿痕深达数寸,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金戈铁马。张飞曾在这片土地上操练兵马,他的身影似乎还能在渡口与街巷中浮现。纤夫们的皮肤上布满了汗水和盐渍,他们的脚步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饱含着艰辛与努力。渡口边,堆放着各种粮草和兵器,士兵们来来往往,忙碌着搬运物资。
五、文化盛地:科举之光下的辉煌
踏入阆中古城的中心,清代四川贡院的朱漆大门仿佛一扇时光之门,轻轻推开,便能窥见三百年前科举考试的宏大场景。顺治九年的深秋,第一场乡试在此开考。来自全川的三千学子,身着粗布长衫,背着装有笔墨纸砚和干粮的行囊,有的徒步跋涉数百里,有的乘船沿江而上,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踏入这方神圣之地。学子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和期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贡院内,号舍如同整齐排列的蜂巢,每间不足两平方米,仅能容下一人一桌一凳。木质的隔板上,刻满了历代考生留下的字迹,有抒发壮志的诗句,有对家人的思念,还有考试前的紧张与焦虑。学子们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饿了啃一口冷硬的干粮,困了就用冷水浇面提神。有的学子实在太累,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手中还紧紧握着笔。考场内一片寂静,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传来巡考人员的脚步声。号舍内,空气沉闷而压抑,学子们在这方寸之间,挥洒着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最传奇的当属古稀状元尹枢的故事。年逾七十的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在考场上,他文思泉涌,一篇《王者之道》气势磅礴,引经据典,论述精辟。主考官读罢拍案叫绝,当场将其定为头名状元。放榜那日,贡院外人山人海,当尹枢的名字被高声念出时,全场沸腾。消息传回阆中,全城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状元坊下,百姓们争相传颂着这位老寿星的传奇,纷纷感叹“有志不在年高”。此后,阆中贡院又走出了118名进士、700余名举人,他们的名字被镌刻在文庙的石碑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寒窗苦读的故事。这些石碑历经风雨,表面有些许斑驳,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