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电机厂的技术人员在保密环境下为国防通信设备研发关键零部件,宏明无线电器材厂的车间则日夜灯火通明,加紧生产军用电子元器件。
这些企业选址高度强调隐蔽性,多分散于川渝山区的山洞、峡谷中,以山洞为车间,用植被作伪装,形成了“藏兵于山”的战略布局。而成都东郊的企业虽位于城市边缘,但也通过特殊的厂区设计和保密管理,保障军工生产的安全性 。
(二)第二次转移:军民结合的产业体系补全(1970-1979年)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需求调整,第二批迁入企业转向“军民融合”,重点补充基础工业与配套产业。机械制造领域,德阳从上海等地引入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打造出全国闻名的发电设备制造集群;冶金产业中,攀枝花钢铁公司(攀钢)集结鞍钢、武钢的技术力量,在金沙江畔建成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其独创的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化工与能源产业同步升级,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泸天化)扩大氮肥产能,保障西南农业发展;重庆长寿化工厂拓展医药、染料化工,完善化工产业链条。
这一时期,更多沿海、东北的企业带着技术与人才内迁成都东郊,推动产业从单一军工向军民融合转型。国营亚光电工厂(970厂)于1964年由南京772厂半导体车间与成都国光厂部分人员共同组建,次年9月正式投产,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只微波半导体二极管,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零部件研发。1965年,上海电焊机厂整体内迁,与成都电工器材厂合并成立成都电焊机厂,同时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的焊接研究室内迁组建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形成“产研一体”的产业格局。同年,一机部将上海滚动轴承厂部分骨干与设备迁至成都,充实成都轴承厂,为机械制造产业提供配套支持。
工具科学研究所从哈尔滨内迁成都,利用成都量具刃具厂旧址建起办公楼与试验场,专注机械加工技术研究;1968年,武汉、上海、哈尔滨锅炉厂等五家老厂援建成立四川锅炉厂(342信箱),武汉锅炉厂派出340名职工作为骨干,最初生产“09”“801”军工产品,后转向民用电站锅炉制造,跻身全国八大锅炉企业。国营新都机械厂(420厂)更是直接由沈阳军工企业111厂整体搬迁而来,近4000名沈阳人携家带口扎根东郊,将这里打造成成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