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成为战时紧俏商品。
(三)军事工业的全面崛起
川渝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事工业的核心基地。金陵兵工厂迁至重庆后,与汉阳兵工厂部分设备合并,组建为第21兵工厂,日均生产步枪数百支、子弹数十万发,其制造的“中正式”步枪成为抗战主力装备;巩县兵工厂内迁重庆后,专注于火炮生产,研发出适合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沈阳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入川后,在重庆建立起火药制造厂,解决了弹药供应的燃眉之急。此外,还有众多配套企业跟进,如上海的炼钢厂供应军工钢材,武汉的橡胶厂生产军用轮胎,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武器装配的完整军工产业链。
(四)化工与能源工业的突破
内迁工厂推动川渝化工与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津久大盐业公司迁至四川自贡,利用当地井盐资源,不仅提升了食盐产量,还通过化学提炼技术生产出烧碱、盐酸等重要化工原料;上海天原化工厂入渝后,建立起大后方首个氯碱工业基地,其生产的氯气用于制造农药和消毒剂。能源领域,甘肃玉门油矿的技术团队入川,在四川隆昌等地勘探石油,并改进炼油工艺;重庆还新建了多家煤矿,如天府煤矿、南桐煤矿,保障了工业生产与民生用煤需求。
迁徙之路堪称悲壮。装载精密机床的木船逆流而上,船工们腰系麻绳,赤足蹬在嶙峋的礁石上,每前行一里,都要在纤绳勒进血肉的号子声中与激流搏斗;运载发电机的十轮大卡行驶在川黔公路,遇日军空袭时,司机猛打方向盘冲进溶洞,车身被弹片削去半扇铁皮,却死死护住车厢里的涡轮叶片。从1937年到1940年,约9万吨设备通过长江航道转运入川,1938年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40天抢运物资近9万吨,后续累计转运超百万吨,这些“流动的工业血脉”最终在川渝的群山间扎根。
重庆的山崖间,临时厂房如蜂巢般生长。工人们用钢钎在岩壁凿出支架,用竹篾混合着黄泥浆糊成墙壁,将防空洞改造成恒温车间。白天,凄厉的防空警报每隔三小时响起,工人们抱着图纸躲进山洞;入夜后,嘉陵江边亮起星星点点的汽灯,重庆豫丰纱厂的女工踩着缝纫机,将内迁带来的棉花纺成纱线。这些内迁工厂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重塑了川渝的工业格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场迁徙带来的不仅是设备与物资,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近10万技术工人与管理人员随厂入川,与本地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