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愿望完全背道而驰。某天,他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这座曾见证燕昭王招贤纳士、乐毅大破齐国辉煌历史的名台,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寒风中孤零零地立着。台体的砖石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荒草在缝隙中肆意生长,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寂寥。
站在幽州台上,极目远眺,天地苍茫,寒风呼啸,吹得他衣衫猎猎作响,冰冷的风如刀子般刮过他的脸庞。陈子昂抚摸着斑驳的石柱,仿佛看到了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田光、邹衍、郭隗等先贤在此指点江山、共谋大业的身影。往前看,是古代贤君明主与贤臣良将君臣遇合、成就功名的盛世传说;往后看,却不知何时才能再遇明主,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瞬间,巨大的孤独感涌上心头。他想起三次科举的艰辛,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那些满怀希望又失望的瞬间;想起长安摔琴的风光,曾经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想起朝堂上的无奈,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忠诚却得不到认可;想起如今在边塞壮志难酬的悲哀,自己的军事才能被埋没,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们白白送死。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打湿了他的衣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声呐喊,喊出了他半生的委屈、无奈与不甘,也成了流传千古的绝唱。短短四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个人置于历史长河与浩瀚天地间,凸显出生命个体的渺小与孤独,以及对理想、知音的强烈渴望。
在边塞期间,陈子昂还写下了《蓟丘览古》七首等诗作,通过缅怀燕昭王、乐毅等历史人物,抒发自己渴望遇明君、展抱负的心情。这些诗作风格苍凉悲壮,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蓟丘览古·燕昭王》中,他写道“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借古伤今,表达对贤君的向往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而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更是将自己怀才不遇、不被信任的愤懑和孤寂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中第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以战事隐喻时局,借古讽今,“匈奴寇我边,汉军屯细柳。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描绘出战争的紧张局势,“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粮”则写出战争的持久和艰难。这些诗句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即便时隔千年,读来依然让人心痛流泪。
五、归乡陨落:永远闪耀的诗坛之星
在边塞从军的第二年,陈子昂以父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解官回乡。一路上,他骑着马,缓缓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