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研发的“智能审计系统”,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国有大型企业的财务审计。
每年毕业季,柳林校区的银杏大道上,身着正装的毕业生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奔赴上海陆家嘴,参与自贸区金融创新;有的前往深圳,投身科技金融创业;还有校友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分享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据统计,中国基金行业每4位基金经理中就有1位毕业于西南财大,从这里走出的金融精英,用专业与智慧影响着全球资本的流向,将“经世济民”的校训化作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川农业大学:雨城沃土的耕耘者
在“雨城”雅安,作为211高校的四川农业大学,宛如一位扎根大地的耕耘者。其前身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创办于1906年,百余年风雨中始终坚守“兴中华之农事”的办学使命,形成雅安校本部、成都校区、都江堰校区协同发展的格局。雅安校区被云雾缭绕的青山环抱,湿润的气候滋养着校内3000余亩试验田,金黄的油菜花海与翠绿的茶园相映成趣;成都校区毗邻四川自贸区,搭建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都江堰校区依托水利文化,将李冰治水的智慧融入现代农业研究。
图书馆230余万册纸质文献与180余万册电子图书,记录着人类与土地对话的智慧。水稻研究所的资料室里,珍藏着周开达院士培育“冈型杂交稻”的原始育种记录——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稻种的株高、穗粒数,见证着从一株“野败”稻穗到千万亩良田丰收的奇迹;动物营养研究所的电子资源库里,实时更新着全球最新的饲料配方技术,为破解“如何让牛羊更健壮、乳品更优质”的难题提供思路。
在甘孜州海拔4000米的牦牛养殖基地,戴着草帽的川农教授手把手教牧民配制科学饲料;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学生们顶着烈日观察水稻杂交后代的性状。学校选育的“川单99”玉米,凭借高产、抗病的特性,在西南山区推广种植3000余万亩;研发的新型口蹄疫疫苗,有效防控了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奖项15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重庆医科大学:山城杏林的守护者
在重庆错落的山峦与奔涌的江涛间,重庆医科大学如同一位悬壶济世的白衣卫士。这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