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的高校,虽非985、211,却凭借深厚的医学底蕴与创新精神,成为西部医学教育的高地。渝中区袁家岗校区紧邻重医附一院,救护车的鸣笛声与教学楼的读书声交织,形成独特的医学交响;缙云山下的新校区,现代化的实验楼与解剖实训中心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倒映着山城的云雾,仿佛一座通往生命奥秘的未来方舟。
图书馆内200余万册医学专着与前沿期刊,是师生探索医学奥秘的钥匙。在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神经外科团队正借助3D导航技术,为患者摘除脑干肿瘤;心血管内科,自主研发的心脏支架通过微创介入,让濒临衰竭的心脏重获生机。学校的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日夜攻关,在《自然·医学》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在三峡库区,公共卫生团队走村入户,追踪地方病的防治方案,用脚步丈量医者的责任。
新冠疫情暴发时,重医附属医院200余名医护人员逆行武汉,在方舱医院里写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誓言;在重庆山区的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医学生”用所学守护基层百姓健康。校园里,“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训石旁,医学生们反复练习解剖操作、模拟急救流程,他们深知,手中的柳叶刀不仅切割组织,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王国的探索者
在成都东郊二仙桥,成都理工大学以一座巨型恐龙雕塑为地标,彰显探索地球奥秘的雄心。这所起源于1956年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的高校,虽非211,却在地质、能源等领域独树一帜。主校区内,恐龙博物馆收藏着侏罗纪时期的马门溪龙化石,长达25米的骨架仰天长啸,诉说着亿万年前的生命传奇;宜宾校区毗邻长江,师生们乘船考察河岸地质变迁,研究如何在开发中守护母亲河的生态。
图书馆300余万册地质文献构筑起知识高地,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手稿到最新的页岩气勘探报告,藏着打开地球密码的钥匙。在青藏高原科考队的帐篷里,师生们顶着高原反应,采集冻土样本;在川藏铁路的建设现场,地质灾害防治团队用雷达探测山体隐患,为“天路”筑牢安全屏障。学校研发的“智能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成功预报了多次山体滑坡,守护了无数生命;而新能源材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将页岩气开采的副产物转化为清洁能源,让黑色的“工业血液”焕发绿色生机。
成都理工大学的学子们,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