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直径1.5米的泥池内,荣昌特有的“红砂泥”正在静静陈腐,这一陈腐就是三年以上,就像陈年美酒,时间赋予了泥土独特的魅力。在制作泡菜坛时,他坚持沿用传统的“泥条盘筑法”,每圈泥条之间用竹刀刻出锯齿纹,增加结合力。他最得意的“窑变釉”工艺,是在釉料中加入本地煤矿的煤粉,烧制时产生的还原气氛使釉面呈现出金属光泽。每次开窑,他都像等待孩子出生的父亲,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这种“煤烧柴窑”技法,已成为他的独门绝技,并申请了国家专利。面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梁先才坚守传统工艺,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他制作的现代风格荣昌陶花瓶,将传统绞泥工艺与抽象艺术结合,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二)科技赋能下的工艺突破
在成都大学陶瓷实验室,3D打印技术为陶瓷造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们围在打印机前,眼神中充满好奇与兴奋。他们用光敏树脂打印出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陶瓷模具,分层烧制后再拼接,误差不超过0.1毫米。这精确的技术,仿佛让古老的神树在现代重生。但最初尝试时,打印出的模具在高温烧制中总是开裂,团队反复调整打印参数和材料配比,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攻克难题。如今,3D打印不仅用于复杂造型的制作,还能通过扫描古代陶瓷文物,实现高精度的复刻,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数字化温控系统则解决了传统龙窑的控温难题。在荣昌陶艺村,电窑配备的PID温控器就像一个智能管家,能以0.5℃的精度控制升温曲线,使冰裂纹的可控率从30%提升至85%。不过,习惯了凭经验“看火色”的老匠人起初对这些设备充满疑虑。一位70多岁的老师傅曾摇头说:“机器哪懂火候的灵性?” 但当他看到年轻匠人利用温控系统稳定烧出完美冰裂纹时,也不禁感叹:“时代变了,咱们老手艺也得跟上啊!”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催生出新的工艺成果,一些陶艺家利用温控系统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烧制曲线,成功还原出失传已久的古代釉色。
2024年,重庆一家陶瓷企业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他们用AI算法分析了1000组宋代青瓷的釉料数据,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终于成功复现出失传的“天青色”。当第一炉“天青色”瓷器出窑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那一抹温润的色彩,仿佛穿越千年,重现人间。这项成果还吸引了国外专家前来交流,一位德国陶瓷学家惊叹道:“你们用现代科技解开了古人的密码!”AI技术的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