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仅限于釉色还原,还能通过分析大量陶瓷作品数据,为设计师提供创新灵感,开发出具有独特纹理和色彩的陶瓷产品。
陶瓷体验产业也让古老工艺焕发新生。在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孩子们围在陶泥前,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他们亲手制作“迷你三星堆陶人”,用3D扫描技术将作品转化为数字模型,再通过陶瓷打印机烧制。看着自己的作品从泥土变成精美的陶瓷,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有个小女孩捧着自己做的小陶人说:“我好像变成了古代的小匠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喜爱上巴蜀陶瓷文化。
在成都“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直播车间里,年轻匠人对着镜头,熟练地转动拉坯机,湿润的陶泥在指尖逐渐隆起,化作杯盏的雏形。屏幕弹幕不断弹出:“这手法太绝了!”“求同款茶具!” 这种“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让巴蜀陶瓷从传统工坊走向大众视野,年轻受众占比从2018年的12%飙升至2024年的47%。直播间里,一位00后陶艺师展示着运用AR技术开发的“虚拟制陶”体验——观众只需扫码,就能在手机屏幕上亲手“捏塑”陶器,还能即时生成3D打印的实体作品,真正实现“一键传承”。
(三)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在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长廊中,巴蜀陶艺家周玲的“青瓷山水装置”以独特的东方美学惊艳世界。200件刻花青瓷板通过精密的机械装置缓缓旋转,灯光映射下,冰裂纹路在墙面投下流动的光影,恍若水墨山水在空间中舒展。一位意大利策展人驻足良久,感叹道:“这是用泥土书写的中国哲学,每个裂痕都在诉说时间的故事。” 展览期间,一位日本参观者激动地说:“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茶道中的侘寂之美,但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该装置不仅展示了巴蜀陶瓷的工艺之美,更传递出东方文化中对自然、时间的深刻理解,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同年,荣昌陶与意大利阿雷佐陶瓷产区的合作项目结出硕果。中意工匠在景德镇工作室里共同创作,荣昌陶的绞泥工艺与意大利彩绘技术碰撞出奇妙火花。当第一套“丝绸之路”系列餐具诞生时,意大利工匠马可轻抚着杯身上的缠枝纹与罗马柱浮雕结合的图案,兴奋地说:“两种文明在泥土里拥抱了!” 该系列产品在米兰设计周首发即售罄,更被大英博物馆选为文化礼品,让巴蜀陶瓷登上国际高端市场舞台。但在合作初期,双方对审美和工艺标准存在分歧,经过无数次的沟通与尝试,才找到融合的平衡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