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彩线在他手中穿梭,不一会儿,芙蓉花、祥云纹便在绸缎上徐徐绽放。最神奇的是“雨丝锦”,细密的经线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水波纹,仿佛将锦江的波光织进了布帛。“这手艺传了两千多年,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赵师傅抚摸着织机斑驳的木梁,眼中满是深情。
但如今,蜀锦面临着原材料稀缺、成本高昂、市场小众等问题。蚕桑养殖规模缩小,优质蚕丝供不应求;织机操作难度大,培养一名熟练织工需要数年时间。赵师傅感慨:“现在整个成都,会操作这种老织机的人不超过十个。”为了保护蜀锦技艺,赵师傅参与了蜀锦技艺的申遗工作,并在博物馆开设了蜀锦织造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身体验蜀锦的制作过程。当游客们好奇地尝试踩动踏板,却总是织错纬线时,才更能体会这门技艺的精妙与不易。
蜀锦织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建立了蜀锦研究保护中心,对蜀锦的传统纹样、制作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和数字化保护。通过“非遗传承人 + 设计师”的合作模式,开发出一系列高端蜀锦文创产品,还将蜀锦作为文化礼品赠予国际友人,在海外举办蜀锦展览,让蜀锦走向世界。在巴黎的展览会上,蜀锦的绚丽色彩和精湛工艺令外国友人惊叹,可赵师傅却深知,在国际市场的繁华背后,国内蜀锦产业的传承依然面临重重困境。
在成都的宽窄巷子,蜀绣工作室的绣架前,绣娘小苏正用细如发丝的蚕丝线绣熊猫。她的指尖上下翻飞,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蜀绣讲究‘针脚整齐、平齐光亮’。”小苏展示着绣品的背面,“正面的熊猫憨态可掬,背面的针脚也要像排队的士兵一样规整。”
小苏尝试将蜀绣与现代时尚结合,推出刺绣服装、包包等产品。她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纹样进行现代化改良,既保留了蜀绣的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然而,这种创新也面临抄袭、价格竞争等问题。小苏说:“我们既要守护传统,又要在市场中生存,这条路很难,但必须走下去。”她还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蜀绣产品的附加值。有一次,小苏辛苦设计的刺绣图案被某快时尚品牌抄袭,这让她倍感无奈,却也更加坚定了保护传统技艺知识产权的决心。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当地政府组织蜀绣艺人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展会,让蜀绣作品亮相米兰时装周、巴黎艺术展等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东方刺绣艺术的魅力。同时,开展“蜀绣大师工作室”项目,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