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豆豉味道。文化节上还会举办豆豉美食大赛,厨师们用豆豉做出各种创意菜肴,从豆豉蒸排骨到豆豉冰淇淋,展现着这道传统食材的无限可能。
涪陵榨菜,脆爽鲜香
长江水日夜冲刷着涪陵的江岸,也孕育出了世界闻名的腌菜传奇。每到深秋,漫山遍野的青菜头如同绿色的海洋,等待着一场华丽的蜕变。在蔺市镇的老作坊里,七十八岁的周婆婆,依然坚持着“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古老工艺。“这青菜头要选霜降后的,经了霜,才有那股子清甜劲儿。”她一边熟练地削去菜头的老皮,一边念叨着,“盐要分次撒,多一分太咸,少一分不入味,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
腌制榨菜的木桶里,青菜头与自贡井盐进行着时光的对话。第一次腌制时,粗盐紧紧包裹住菜头,逼出多余的水分;第二次加入香料与井盐,让鲜味慢慢渗透;第三次压榨后,封存的不仅是脆爽的口感,更是长江流域的风土记忆。在重庆,涪陵榨菜是早餐桌上的常客。清晨的小面店里,一勺脆爽的榨菜丁,配上热腾腾的面条,是山城人最熟悉的美味。而在四川,榨菜则常被用来炒菜、做汤,为平淡的食材增添一抹亮色。这种地域吃法的差异,恰似川渝两地性格的写照——重庆人的直爽,体现在榨菜的直接佐餐;四川人的细腻,则藏在将榨菜巧妙融入菜肴的智慧中。
在涪陵的榨菜博物馆,展示着从青菜头种植到成品榨菜的全过程。古老的木制压榨机、腌制榨菜的陶坛,诉说着榨菜产业的发展历史。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当年榨菜工人肩挑背扛的艰辛,感受“榨”字背后的力量。而在现代化的榨菜生产车间,流水线作业高效有序,工人们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食品安全。
如今,涪陵榨菜早已走出国门,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美食的一张名片。在纽约的华人超市里,一位金发碧眼的姑娘拿起一包涪陵榨菜,好奇地向店员询问吃法;在东京的居酒屋,榨菜被用来搭配清酒,成为别具风味的下酒菜。但在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小作坊的卫生问题、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时刻考验着这个百年产业。就像长江的波涛,既有奔涌向前的力量,也有暗流涌动的挑战。
美食博主的川渝寻味之旅
暮色中的重庆洪崖洞,灯火辉煌如千与千寻的梦境。美食博主林然举着相机,镜头对准一锅翻滚的火锅。“家人们看!这牛油红汤,这毛肚鸭肠,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直播间里,弹幕如潮水般涌来。但镜头之外,是他连续三个月的奔波:在自贡,他跟着老盐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