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完整说下一转儿的,多是头路角色,二、三路角色时常做不到,若是说书人到某书馆说书不上座,就会被同业人讥诮为在某书馆“磕出去”了,这在评书界是最丢面子的事。
在报酬方面,说书先生跟茶馆下账一般是三七分成,说书先生拿七成,茶馆拿三成,但水钱、卖瓜子等其他收入全是茶馆的。先生来了头一天跟最后一天,这两天的钱不下账,头一天叫接风,最后一天叫赶尘,算是茶馆对说书人的一种礼遇。据四川省曲艺家协会2020年调研数据显示,随着茶馆租金平均上涨30%,传统书场的三七分成模式已难以支撑说书人基本生活,部分艺人月收入不足两千元。
三、坝坝茶里的百态人生
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彼时街巷铺位计516家,其中茶馆便占454席,足见茶事之盛。坝坝茶,是巴蜀茶文化中最具烟火气的存在。“坝坝”在四川方言里是露天平地的意思,所谓坝坝茶,就是在露天坝子里摆上桌椅,人们随意半躺下来,泡上一杯盖碗茶,和朋友摆龙门阵,安逸地度过大半天。追溯四川人喝茶史,早在1000多年前,四川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家茶馆,饮茶之风盛行巴蜀,茶早已融入川人的骨血。
在成都的各大公园,都能寻到坝坝茶的身影,其中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社最为出名。它曾被誉为少城公园六大茶馆之首,是成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这里既有旧式的藤椅矮桌、铜质老茶壶,又增添了“喝夜茶”、听相声的新选择:竹椅、方桌、盖碗茶、满桌的瓜子花生,茶客的交谈声,堂倌儿的吆喝声;听戏的、掏耳朵的、打牌的……五湖四海的人聚在这里,织就成都老茶馆特有的烟火气。
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则保留着百年老茶铺的风貌:传统的老虎灶,带着历史感的桌椅板凳,十元一杯的花茶清香回甘。茶馆通常凌晨三点就开始生火烧水,摆放桌椅板凳,准备茶具,四点半左右便陆续有茶客前来,他们多是本地居民,每天都会准时到来,享受着低至1元的“VIP价格”,在这方小天地里开启新的一天。
作为“后起之秀”的陈锦茶铺,虽位于成都高新区,却能闹中取静。它凭借“露天茶铺、大戏台、盖碗茶”的老成都配置,吸引了不少上班族、年轻人。茶铺开在铁像寺水街的一处戏台前,肖家河流经此处,茶馆周围绿茵围绕,小桥流水,与城南遍在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在这里,年轻人放下工作的疲惫,体验着传统的坝坝茶文化,让这份古老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