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火锅店的跑堂小哥趁着歇脚,倚在门框上听得入迷;背着单反的游客原本只是路过,也被这抑扬顿挫的讲述绊住了脚步。整个茶社仿佛被施了魔法,所有人的目光都牢牢聚焦在说书人身上。
二、说书的讲究与风俗
在《中国曲艺通史》中,巴蜀评书被记载为“以茶馆为土壤,以方言为血脉”的独特艺术。在巴蜀的茶馆里说书,有着诸多不成文的讲究。这些讲究,既是行业传承的规矩,也是评书文化扎根市井的体现。它们如同细密的丝线,将说书人的技艺、茶馆的经营与茶客的喜好紧紧缠绕在一起。而当我们揭开这些行业规矩的面纱,眼前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坝坝茶那热气腾腾的场景——毕竟,所有的讲究,最终都要落在这方茶气氤氲的天地里。
一般来说,说书人会提前和茶馆老板商定演出时间和场次。通常一场说书分为上下午场,或是晚上的灯晚场。有些茶馆还会专门为有名气的说书人安排黄金时段,像下午三点到六点,这个时间段被视为正场演出,观众最多,气氛也最为热烈;而那些初出茅庐或是名气稍逊的,可能就只能安排在开场前的“说早儿”时段。
开书前,说书人会身着整洁的长衫,整理好衣冠后才上台。上台后,先是一段定场诗,有的说格言,有的说警句,还有的说古诗、新词,短短几句,引人深思,也安定场内的气氛。每天说书,前面都有这么一段,有的说书人天天不重样,展示自己的才学,有的则一转儿老是那四句,成为自己的标志。定场诗后,说书人将惊堂木“啪”地一拍,正式开讲,昨天说到哪儿,今天就得从哪儿接,情节连贯,不能有差错,这考验着说书人的记忆力和对故事节奏的把控能力。
讲到40多分钟,恰好到精彩之处时,比如“只见那王朝马汉刚把铡刀举起”,说书人便将惊堂木一拍,此为闸板,意为中场休息。这时堂倌们便吆喝“门口的不要走哦,把听书钱给了”,因为在茶馆外常有一些“听站国”的人,他们不想花茶水钱,却又钟爱听评书,早早来茶铺门口占位蹭书听。中场休息时,也是茶客们活动的时间,有的去添茶,有的去上厕所,老成都的厕所离得远,甚至一个在街头,一个在街尾,听评书的人要趁闸板时跑着去,唯恐错了下半场开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场说书结束,说书人会说一句“明天请早”,再拍一次醒木,节目才算全部演完,这时观众才会自由活动。如果说书人在一个书茶馆内一次说俩月,说完一部大本评书,这叫“一转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