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一定会将调查进行到底,无论涉及到谁,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背景,都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第二,调查过程将全程公开透明,调查结果将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布!”
“第三,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对全市所有在建工程进行拉网式安全大排查,坚决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他话音刚落,台下立马有记者举手,正是来自沪海一家财经媒体的记者,他的问题咄咄逼人。
“沈书记,您刚才承认了自己负有领导责任。请问这是否意味着您引以为傲的‘保街修隧’模式从根本上就是一个失败的‘豆腐渣工程’?一个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代价的‘政绩秀’?”
这个问题可谓是诛心之论。
所有的镜头瞬间对准了沈风,等待着他的回答。
沈风的目光直视着那位记者。
“这位记者朋友,我想纠正你两个概念。”
“第一,这起事故的原因,在联合调查组的权威结论出来之前,任何个人和媒体都无权定性为‘工程质量问题’。”
“用‘豆腐渣工程’这样的词汇不仅是对我们北川数十万建设者的污蔑,也是对新闻专业精神的亵渎。”
“第二!”
“‘保街修隧’模式的核心是一条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北川的群众。一场不幸的事故不会改变我们的初心。”
“我们会用事实证明北川的路没有走错,北川的天也塌不下来!”
那位沪海记者被他看得有些发毛,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就在北川的发布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
远在京城,一场看不见的舆论反击战猝不及防被掀起。
韩卫东动用了他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人脉。
一篇由国家级权威理论刊物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文章,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几大官方新闻网站的首页。
文章标题是《发展与安全:地方重大工程项目风险防控的冷思考》。
文中以一个不点名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北川事故”,但笔锋一转,却将矛头引向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高度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和内部利益集团,通过恶意攻击、制造事端的方式来阻碍、破坏地方政府的改革创新。”
文章引经据典,言辞犀利。
这篇分量极重的文章像一颗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