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军崛起的时候,虽然就是在闽浙交界的北部起家,但因为没有卡住正常商贸,故而这些印坊的日子也还算是能过得下去,可没几年,买活军取了福建道之后,大家就觉得这生意不好做了。
虽然也还能把书运到外头去,但印量明显就没有从前高。更可虑的是,买地的教材是时常更改的,就是想要雕版私印,也没有意义。而其势头又很猛烈,就算在当时,还没有多少人觉得买活军会全取天下,但书商不能不考虑十年二十年后的将来——这可不是胡言乱语,一套精美的雕版,至少都要几年时间才能做好,要攒几套,可不就得小十年的功夫持续地花钱下去了?因此,书商必然是最有远虑的群体,尤其是雕版书商,都有极好的耐性,这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当时,建阳的书坊,也都是各有各的择选,有些是直接放弃了雕版,改为用活字去盗版当时买地流传出来,风靡一时的话本,赚一些快钱,也有的比较有胆量,想去搞一些合金活字来,从此就用精美活字,来印刷质量和买地书籍相差不多的各种教材,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买地的扫盲班教材都做。
当时还在继续搞雕版印老教材,或者投入巨资去做新雕版的,后来都陆续败得差不多了,也只有前两种算是活了下来。不过,要说日子过得多好,那也说不上:合金活字哪怕到现在,都是市面上搞不到的东西,非常的紧俏。只有买地的官样印刷厂能弄到,别说民间的书坊,就是海外的国家,想要买也是被回绝的。
所以,民间的印坊,迄今印刷质量仍然低劣,这就倒逼他们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如果和官方印一样的内容,他们的价格也没优势,质量更是远远不如,那根本就没人会买!
要说在内容上使些力气的话,那就可想而知,这些印坊都在印些什么了,必然都是不能见光的东西。虽然买地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说不允许印刷某种文章云云,但谁敢和衙门讲道理?自觉理亏的人,可是绝不敢在繁华城市里做这样的事情。多数都是藏到乡间山里,方便逃避盘查的地方去了。
虽然钱可能是没少赚,但长年累月在乡下猫着,浑身土味,这样的日子也绝说不上享福。因而,也有一些人选择进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