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还在小黎身上,要是我自己,下不了这个决心!将来,倘若我们报纸能有个什么发展,小黎功不可没!”
话虽如此,她却没和黎蔷许下什么诺言,顾眉生见了,便知道这老板大概是什么人了——虽然说许诺未必都能成真,可这样的时候都没句话,如何能不叫人心凉?她打量了黎蔷一眼,见黎蔷神色如常,还是笑嘻嘻的,心中便暗想道,“这个小黎,才是厉害人物,蔡老板如她自己所说,不过是占了出生早的便宜罢了,如她们这样,将来这个黎姑娘,迟早把她玩死。”
原来这蔡金儿,说她一辈子都在书坊打转,也不是假话——她们家里祖上是建阳的,自古以来,建阳那地方,田少树多,天然的就是造纸印书的好地方,因为也不能都靠种田过活,所以数百年来,都是民间书籍的重要生产地。
所谓‘建本’,几乎已经成为了私刻、民刻的代言词,建阳那地方的百姓,十成里大概有两三成都是从事相关的行业,为什么说福建道,尤其是闽北这里,文风很盛,百姓多识文断字,进士也多,这和建本都有分不开的关系。
蔡金儿这里,要说起来,还是松朝蔡京的后人,做这私刻书坊,已经数百年了。蔡金儿这一支也是如此,她们家有若干套祖上传下来的好雕版,都是四书五经集注,就靠这雕版,也是稳稳当当细水长流,养活了好几代人。
只是到了蔡金儿父母这一代,也就是二十多年前,买地的官版印刷业,骤然崛起,那官样的书籍,不但印刷质量极佳,而且价格甚至比建本还要低廉,这对于建本,本来就是一大打击,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
买地是不读四书五经的,他们考学另有教材,这就等于是废掉了建阳这里大多数雕版的多半价值:要知道,时新的小说戏曲,卖气都是一阵一阵的,没有说五十年的话本,五十年后还能长卖的,可经书就不同了,开国时定下的版本,几百年也能一直沿用。所以哪怕是建本,也舍得给这种书做雕版。只有话本、时文选集,才用质量低劣的活字印刷。
这些科举书籍,最大的销路肯定还是在福建道以及临近的之江道。头几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