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彬山的采矿业要比这年代的同行多走了几步,除了穿越者必备的高炉之外(光搞这个谢双瑶就至少花了三年,失败了许多次),有许多省力的小招数,比如矿区铁轨,运矿的独轮车和滑轮吊车等等——这些小招数因为构造简单,现在还有沿用,留下了视频资料,倒比原始的高炉更容易复现,这些发明首先就节省了大量人力,使得彬山两处矿产的产出效率都比同行更高,而且谢双瑶虽然读不懂从她那些浩如烟海的资源中搜出来的《古今煤矿勘采变迁》这篇论文,但她又不是只有一个脑子,这篇论文中关于‘水采法’的描述,激发了彬山本地一位中年矿工的灵感——北方流民来到彬山之后,还有些留在这里生活的矿工残户和他们逐渐融合,现在大家已没有什么派别之分了,统一报团光荣地成为谢双瑶的基本班底。
这个矿工楚大财在流民落脚时是快三十岁,在这个年代已算中年了,听说十几年前本来是个得意人儿,已是班头,但因为一次事故,左脚瘸了,做不得工,大乱之后旁人都逃了,他本来只能是在彬山慢慢等死。没想到谢双瑶来了之后,他逐渐能吃得饱饭,脑子便重新灵活起来,不但读书写字学得飞快,很快就能阅读成篇文章,而且在水采法的描述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
彬山这块地方,两面都有山也都有矿,但并不是同一时间段开发,从煤矿来说彬山和许县其实都采的是两地之间这座山脉的煤矿,这是一条狭窄的矿脉,按照老法来看的话,数百年前彬山这里的矿洞便已经没有价值了,不是没煤了,而是开采难度太大,便是以古代的人命来计算都很不值得。而铁矿则是近百年才开发出来,目前开采难度还不是很高,只是因为产量较为一般,也不是富铁石,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
楚大财和葛爱娣一样,都是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机会,就会拼命往上爬的那种人,他稍微吃饱了饭,胆子就大得不得了,仔细阅读了论文,又从谢双瑶提供的文献中尽力汲取了自己能看懂的知识,和谢双瑶商议了好几次,便大胆地将高压水泵的设想付诸实践,一开始他用的是谢双瑶提供的高压水枪——这东西原本的用途是拿来洗地毯来着,只是动力源换成了人、畜,由他们来车水,水压差做功带动引擎,后来这发明更改后用在了公共浴室里,但高压水枪要求的动力不是生物车水能达到的,要说搞水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