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儒表面上虽然没有为他出太多主意但是却给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n
比如当初李儒就曾建议他,勿论曹操对他是升还是降,别想太多,只管照吩咐做便是。这听上去似乎算不得什么,但却为曹朋在曹操心目中,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只忠于曹操,其余人皆不足为虑这也是后来不管曹朋怎样胡闹,曹操都包容下来的重要原因。因为曹操知道,曹朋是他手里一把锋利的宝剑,而且只听命于他,这便足以让曹操放心。
\n
李儒笑了!
\n
“公子何必难过?
\n
以公子今日之地位,其实已经少有人可以动摇。
\n
大王对公子的器重,无需担忧公子而今只需要记住一件事,那边是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此次西川大乱,大王一定会重新启用公子,但公子定要小心此战不可以推进太快,更不可以率先进驻成都,否则必有祸事。”
\n
言下之意,便是要曹朋磨洋工。
\n
初时,曹朋犹自不解。
\n
然则等李儒离开后仔细思付,却发现这句话里饱含深意。
\n
他的功劳已经够多,婆大……
\n
而今官拜新武侯,升迁的空间已经不大。这还是曹操刻意压制的后果否则曹朋而今,至少能位列三公。以三十岁年纪位列三公,自古少有之。这些人,往往不得善终。特别是在改朝换代时,往往会成为第一批冤死鬼。
\n
原因?
\n
非常简单!
\n
功高震主,赏无可赏。
\n
如果真到了这地步,为臣子唯有谋逆,为君主则心生忌惮。
\n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