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最后一次公开隔空吵架的2010年,距离两人决裂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了:88岁的杨振宁和84岁的李政道仍不依不饶地不肯原谅对方
白明明闻言,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与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之间的分歧究竟从何而来?”
杨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其实,关于他们决裂的具体原因,外界有很多猜测和解读,但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清楚。不过,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想法是谁先提出来的。李政道称自己是在跟斯坦伯格讨论时想到的,然后告诉了杨。杨振宁则称是在同李讨论过程中突然想到的。
两人各执一词地说是自己执笔了初稿,对方只提供了少量建议。
李政道描述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对大算过程两人均有贡献,贡献基本大致相等。杨的描述暗含的意思是:大算过程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李的工作只是验证了自己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能有人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触及了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敏感点。”
传闻是这样的,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正常是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也就是李前杨后,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合作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据李政道回忆,两人当时合作时,杨振宁斤斤计较到令人发狂,比如无论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是不是杨,杨总是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因自己年长他四岁等等,让李很不愉快。
而杨振宁的说法是,李政道当时名不见经传,自己一直是以兄长的身份在帮李政道,很多自己写的论文都把李政道带上。有次甚至想把首名给李政道,但杨的妻子杜致礼阻止了他,她觉得“李政道不值得被信任”。
当两人前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李政道回忆,杨振宁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