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又转向了另外一个话题,
“大哥,我们就这样看着他们行动吗?”
“当然不是,不过属于我们的任务确实结束了,剩下的是高加索军区的行动,还有那些英国人。”
“那我们接下来去哪?”
“刚刚收到的通信,我们需要去一趟英国。”(第181章灰烬的通信)
(一些解释:
1、二战中的伊朗
与现在至少名义态度强硬的伊朗不同,二战时处在巴列维王朝(1925年-1979年)控制时期的伊朗属于纯正的软骨头政府。
说成谁给他利益,他就给谁舔的纯买办可能有些过分,但也相差不大。
在二战开始前,其与美德关系都很好。
对于美国,当时的伊朗颇有一种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态度,美国人通过经济殖民手段,在当时的伊朗拥有正统的上等公民身份,并在伊朗派驻了大量包括军事代表团在内的顾问(殖民)团体。
PS:这也是伊朗如今都有亲美派的根源。
而与美国一样拥有在伊朗利益的德国,则是起源于一战前德国就想搞的3B铁路(柏林-巴格达-拜占庭),这一铁路网虽然因为一战未能完全建立,或者说未能完全被德国控制。
但这个宏伟的彻底解决德国石油等资源紧缺问题的铁路计划,在伊朗的部分却被延续了下来。
巴列维王朝像东北王一样,通过出卖国家利益的方式,获取了德国人的技术和资金帮助修建了这些铁路。
而这些铁路自然也和伊朗出卖的石油一样,归属于德国控制——巅峰期有超过1000名德国技术人员驻扎在伊朗。
PS:从这里也能看出一战德国虽然战败了很惨,但依然拥有列强的底子和影响力(这里有英美的放纵但是不多),这是后面※※能用很多刺激手段(比如梅福卷)把德国经济翻起来的根本基础。
而伊朗这种行为,自然也让在巴列维王朝上位过程中出了大力(搅了大屎),并因为过于贪婪让买办政府都不想和他合作的英国很不爽。
只是二战的爆发一波操作下来,让当时的英国有些顾不上伊朗。
后者虽然在毫无波兰之后宣布了中立,但依然保留了德国在伊朗境内的利益,并没有按照英国的要求驱逐所有还在国境内的德国人并转移铁路控制权。
直到英国终于从海狮计划的阴影中缓过气来,苏联也处在被德国殴打的最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