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在控制屏上悬停了三秒,最终还是按下了重启键。展厅里的"偏见棱镜"发出一阵细碎的电流声,百块悬浮镜面同时暗下去,像突然熄灭的星群。她低头看了看膝盖上的护具——术后刚满两周,医生反复叮嘱的"绝对静养",在周明那句"装置快成精了"面前,终究成了耳旁风。
"再试一次参数校准。"她朝对讲机说,声音里还带着止痛药的昏沉。周明的回应混着杂音传来:"观众预约系统已经爆了,下午还有场媒体探班。"林夏转动轮椅,绕过支架底部盘根错节的数据线,镜面上残留的光斑在她手背上晃出细碎的影子。
三天前那个暴雨夜,她就是在这片光影里,看见自己被标注成"社会资源消耗者"。当时镜面突然集体倾斜,所有红光都聚焦在她的轮椅上,像舞台追光般刺眼。周明冲过来切断电源时,她正盯着那行不断跳动的小字:"基于历史医疗数据,生存质量评估:中等偏下"。
"这不是我们写的代码。"周明把备份硬盘摔在桌上,金属壳磕出个凹痕。林夏调出日志文件,发现有段陌生代码在凌晨三点潜入系统,精准定位了"残障特征库"。更诡异的是,这段代码的编写逻辑,和她半年前为伦理仲裁中心开发的评估模型高度相似。
"像有人在模仿你的笔迹骂人。"周明递来杯热可可,杯壁上凝着水珠。林夏盯着屏幕里的代码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场听证会——智算集团的技术总监张诚,在质询席上举着她写的算法报告,冷笑说"伦理不过是给技术套上的枷锁"。那天她也是这样坐在轮椅上,听着对方用自己设计的模型,论证"信用评分里的偏见是必要的效率牺牲"。
开展酒会的请柬在桌面上堆成小山。林夏数到第十七张时,陈默出现在工作室门口。他穿件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攥着块雾蒙蒙的镜片:"周老师让我来换块新的,昨天有块镜面镀膜刮花了。"他说话时眼睛总往屏幕上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镜片边缘。
林夏突然开口:"你知道'特征权重反转'指令吗?"陈默的动作顿了半秒,随即把镜片放在桌上:"上学时做过类似课题,把负面标签的权重调成正数?"他的指尖在镜片上轻轻一点,雾气散开,露出林夏模糊的倒影。
那天下午,陈默没走。他蹲在支架旁调试镜面角度时,林夏发现他后腰别着的U盘上,挂着个褪色的机器人挂件——和伦理仲裁中心给优秀志愿者发的纪念品一模一样。"三年前在你们那做过数据标注兼职。"陈默察觉到她的目光,挠挠头,"标注过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