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系统的论文数据。
"索恩先生,您展示的基因序列,与三年前在莫桑比克海峡发现的热球菌基因有98.7%的同源性,"周深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会场,"请问贵公司是否向莫桑比克政府支付了合理的资源使用费?"
会场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窃窃私语。马库斯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随即恢复如常:"科学发现属于全人类,周博士的民族主义论调不利于科技进步。"
这场对话被同步直播到全球科研论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海洋研究所,生物伦理学家伊莎贝拉·席尔瓦将这段视频反复播放了三遍。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来自沿海国家的求助信:牙买加的渔民发现外国科考船在红树林偷偷采样,泰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申请当地海藻基因专利表示抗议,南非的海洋保护区频繁出现未经登记的潜水采样团队。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问题,是科学殖民主义的新形态。"伊莎贝拉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窗外的大西洋正翻涌着深蓝色的波浪,与她屏幕上显示的基因序列图谱奇妙地呼应。她刚刚收到周深的邮件,邀请她加入一个由国际科学家和伦理学家组成的特别团队,目标是制定一套能被全球认可的海洋基因资源伦理规范。
二、风暴眼中的谈判
日内瓦湖畔的国际会议中心里,三十七个国家的代表正围绕着圆形谈判桌激烈争论。会议室的玻璃墙外,环保组织用投影将巨大的DNA双螺旋图案打在建筑立面上,图案的一半是金色的美元符号,另一半则是哭泣的海洋生物。
"发展中国家要求的30%收益分成完全不切实际,"美国代表团团长敲着桌子,他面前的文件上画满了红色批注,"研发投入的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这种无理要求会扼杀创新。"
印度尼西亚代表立刻起身反驳:"当你们的实验室在解析基因序列时,我们的渔民正在守护这些资源的生存环境。去年苏门答腊海域的珊瑚白化事件中,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三个月的人工修复,你们谁为此付过一分钱?"
周深坐在调解席上,面前的平板电脑实时记录着各方的发言关键词。过去六周,这样的争论每天都在进行。最艰难的一次谈判持续到凌晨三点,当非洲代表团威胁要集体退场时,他不得不调出卫星拍摄的影像——过去五年,在非洲沿海进行的基因采集活动中,有67%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其中某些采集方式导致的珊瑚死亡率高达41%。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