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试验能给他一线生机。
二、裂痕中的光
"所以你们的记者连基本的统计学概念都没有?"会议室里,穿灰色西装的男人将报纸拍在桌上,头版标题的黑体字像道丑陋的伤疤,"0.3%的不良反应率在生物医疗领域是什么概念?比青霉素过敏率还低!"
林夏攥紧了手里的笔。这是《前沿周报》与"科技伦理促进联盟"的座谈会,对方是联盟秘书长陈舟。三天前那篇报道引发的风波,已经让那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试验被迫暂停,股价暴跌40%。
"陈秘书长,我们承认报道在数据呈现上有瑕疵,但纳米技术确实存在伦理争议..."主编试图辩解。
"争议需要基于事实,不是情绪!"陈舟打断他,调出一份文件,"过去半年,你们报纸关于科技领域的报道,有68%使用了'恐' '警惕' '惊天秘密'这类标题。你们是在做新闻,还是在制造恐慌?"
林夏的脸发烫。她想起自己写的那篇关于AI诊断的报道,为了突出"机器取代医生"的冲突,刻意忽略了"AI辅助诊断准确率达98.7%"的研究结果。
座谈会结束后,陈舟单独留下了林夏。"我看了你过去的报道,"他递过来一杯温水,"你对科技伦理很敏感,这是好事。但敏感不该变成放大镜,把个别风险无限放大。"
他打开平板电脑,展示了一组数据:过去三年,因媒体片面报道引发的科技恐慌事件,导致17项潜在救命技术的研发停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更可怕的是认知割裂,"陈舟指着一张图表,"有72%的公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但这个比例在科学家群体里只有11%。"
林夏沉默了。她想起自己母亲每次买菜都要仔细挑拣"非转基因"标签,哪怕她解释过无数次相关研究结论。
"我们正在启动一个项目,"陈舟的声音温和下来,"叫'科技伦理媒体培训计划'。不是教你们怎么写新闻,是教你们怎么看懂科技背后的伦理逻辑。下周有个关于合成生物学的 workshop,想请你过来看看。"
workshop 设在一所大学的实验室。林夏穿着白大褂,看着科学家们将一段人工合成的基因植入酵母菌。"这能生产出治疗疟疾的关键药物,"戴眼镜的研究员指着培养皿里的透明液体,"但上个月有媒体报道说我们在'制造 Frankensteins',结果差点被环保组织告上法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