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刚刚传入中原的时候,儒家和佛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佛家遁世逃避的主张,跟儒家治国平天下完全南辕北辙。
\n
而且佛家不事生产,指望着信徒供奉,于国于家,都没有任何好处。
\n
儒家看不上佛门,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n
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灭佛,更是理所当然。
\n
但是佛家作为一套完整的学说,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佛家有着无与伦比的维稳能力,能够软化人心,弱化斗志,安抚怀才不遇的士大夫,糊弄愚夫蠢妇……渐渐地,佛家的主张也被朝廷吸收,当做教化百姓的法宝。
\n
就这样,在唐以后,尤其是五代以来,佛门在中原发展还算不错,不然也不会有大相国寺和灵隐寺这种超级巨无霸了。
\n
倒是在赵桓即位之后,佛门备受打击,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为此还有不少人咒骂赵桓,说他早晚会遭报应。
\n
朱熹对此也没有太多的看法,他觉得官家过分,但是他又不敢质疑赵官家,还能怎么办,对付着过吧!
\n
可是当他到了天竺,见识了“极乐世界”的情况之后,这位彻底惊呆了。
\n
他终于明白,“士”发展到了极致,是个什么样子……那就是两手不沾阳春水,永远高高在上的婆罗门啊!
\n
不光自己是人上人,子孙后代也是。
\n
而且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只负责祭祀教化,也就是说,告诉别人该怎么做就好了,至于如何落实,就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
\n
如果哪个婆罗门裤裆撒盐,闲得蛋疼,去考虑现实,那么对不起,他就坏了规矩,操持贱业,在下辈子是要降低等级的。
\n
整个天竺,名义上分了四大种姓,五个阶级,可实际运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