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男孩往星图仪里输入老槐树的年轮数据,女孩添入云南的向日葵花期记录,仪器生成的星轨图,与父亲1987年手绘的星图完全重合。“赵老师说这是‘时光的数据’,”男孩将星轨打印在气根纸上,纸页会随星象变化显现新的笔迹,“就像我们写下的每个观测结果,都在延续当年的仰望。”
赵峰复原的“1987年观星日志”在实验室展出。泛黄的纸页上,父亲用花汁记录的星象数据,与现在仪器测量的结果误差极小,空白处的批注里,藏着与孩子们观测记录相同的疑问。“你父亲当年在日志里写:‘最好的观测,是让后来者能接着记下去’。”赵峰指着衔接处的笔迹,“现在看来,你们的疑问和他的完全相同,像跨越时空的对话。”
林砚之在天文台的暗柜里,发现了父亲的“双台联动蓝图”。蓝图上的两台天文台参数,与现在希望小学和云南的观星台仅有细节差异,核心频率完全一致。蓝图的夹层里,藏着半张1987年的星轨计算纸,与云南寄来的另一半拼合后,“2026年共测”的字样完整显现,笔迹与孩子们写的“已同步”形成完美呼应。“他把公测的日期,算进了星轨的周期里。”林砚之将蓝图输入联动系统,两台天文台的望远镜突然同时转向北极星。
孩子们在天文台里开展“星轨笔迹接力”活动。每人对着星轨写下一句寄语,笔迹会顺着星轨的方向传递,最终在云南观星台的屏幕上汇合。当写到“1987年的星光永远明亮”时,所有的仪器突然发出蜂鸣,父亲的虚拟影像从星光中走出,接过孩子手中的笔,在星轨图上添上“我看见”,笔迹落下的瞬间,两地的天文台同时拍摄到新星爆发,爆发的光带组成巨大的“和”字。“是林叔叔在回应我们!”女孩指着屏幕上的光带,光带的光谱分析显示,与父亲笔迹的花汁成分完全相同。
云南的“双星观测节”上,母亲带着孩子们将两地的星轨笔迹刻在陨石上,陨石的坠落轨迹与1987年的证据路线完全重合。“陈校长说这是‘让天外来客当信使’,”母亲对着镜头展示陨石,背景里的烟花组成巨大的望远镜,镜筒里流淌出金色的星尘,“等百年后的人发现,会知道我们的观测与1987年的仰望一脉相承,像星光从未断过线。”
闭馆时,林砚之最后看了眼那台对准星空的笔迹仪。月光透过穹顶,在仪器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支伸向星空的钢笔。她将父亲的旧星盘轻轻放在基座上,盘沿的“之”字与仪器的刻度重合瞬间,所有的星轨笔迹突然同步闪烁,在穹顶形成巨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